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通鉴三国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通鉴三国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资治通鉴对三国的划分?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共分为294卷,涵盖了从最早的黄帝时期到北宋的公元959年,历时约3000年。这部史书包括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和人物,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关于三国时期的划分,《资治通鉴》主要依据《三国志》的分类。《三国志》是一部记录三国时期(220年-280年)历史的史书,作者陈寿将三国时期划分为三个国家:曹魏、蜀汉和东吴。这三个国家分别由曹操、刘备和孙权建立。
在《资治通鉴》中,三国时期的历史内容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曹魏:《资治通鉴》从第七十卷开始记载曹魏的历史,直至第八十卷结束。这一时期主要包括曹操、曹丕和曹叡三位皇帝的统治。
2. 蜀汉:《资治通鉴》从第八十一卷开始记载蜀汉的历史,直至第八十三卷结束。这一时期主要包括刘备、刘禅两位皇帝的统治。
3. 东吴:《资治通鉴》从第八十四卷开始记载东吴的历史,直至第八十五卷结束。这一时期主要包括孙权、孙亮、孙休和孙皓四位皇帝的统治。
总之,《资治通鉴》关于三国时期的划分和《三国志》保持一致,主要关注曹魏、蜀汉和东吴这三个国家在历史舞台上的表现。
划分都是:
三国始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结束于吴末帝天纪四年(280),跨度60年。
自古历史上对三国划分也有很多种,不过官方的划分以陈寿《三国志》及司马光《资治通鉴》为代表。
1、陈寿《三国志》划分:三国的历史起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结束于吴末帝天纪四年(280),跨度90年。
2、司马光《资治通鉴》:三国历史应起于曹丕代汉立魏,即黄初元年(220),止于晋武帝禅魏为晋,即泰始元年(265),跨度45年。 近代对这两种划分方法合而用之便成了上面的那种划分方法。 至于资治通鉴为什么把孙策到曹***算在三国这一部分? 是由于曹操是公认的三国时期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但这与《资治通鉴》的划分产生了矛盾。
三国时期的正史?
三国的正史有《後汉书》,《三国志》,《晋书》, 《宋书》(“志”的部分)。正史是指《史记》、《汉书》等记传史书。以帝王传记为纲领并且由宫廷史官记录的有别于民间野史的中国史书。
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哪个更有价值?
《三国演义》是***,所谓演义就是内容有一定的虚构成分。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
《资治通鉴》是史书,而史书是遵照历史的,大部分由史官完成,而且都是经过考证的,比较客观。
说到价值,《三国演义》可以说是更具有文学价值,而《资治通鉴》更具有史学价值。
看完《资治通鉴》还有必要看《三国志》和《史记》了吗?
要看读史的目的和时间怎么样?想快速了解古史中的历史概貌看通鉴即可,想了解的更详尽一些、想看的更有趣味性一些、又碰巧有时间,就把史记、三国志等这些纪传体的再看看吧。简单来说通鉴是以时间为轴,记述历史***,缺少人物生平记述;史记等是纪传体,以历史人物为轴,会存在***交叉记载。另外通鉴从周威烈王开始写起,史记从黄帝开始。
严格讲《资治通鉴》不是历史书 它是一部以史书面目呈现的政治教科书 它只是选取有政治意义的史实进行记录 《史记》和《三国志》是纪传体 是以人物为载体记录历史 在呈现历史方面比《资治通鉴》要全面 而且人物形象刻画生动 特别是《史记》同时具有文学价值 建议《通鉴》和《史记》以及《三国志》等断代史结合起来读 它们各有特点 可以互为补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通鉴三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通鉴三国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