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少儿三国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少儿三国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国时代距今多少年?
1739年。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家长如何指导11岁的孩子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真正的价值在于几方面:一,政治 二,军事 三,谋略 四,情义。说到历史倒还真没什么价值,并且很容易对孩子对历史***的认识产生误导,将来把演义情节当作历史和人讲是会遭到笑话的。
如何指导孩子端的看家长的想法了。但个人感觉应该多从情义方面下手,因为10岁左右的孩子对军事政治的理解不会很深刻,而太小接触谋略会让孩子变得阴沉。但这些都不是一定的,也要考虑孩子的性格品质。
孩子喜欢历史题材的作品很好,历史是最能让人受到教育的题材。非常推荐以后多让孩子接触历史题材的作品,尽量少接触情感和侠义方面的。对儿童的成长和长大后的思想都没什么好处。
以上都是个人感觉。做不得准的,实际操作当然得看实际情况。如果孩子过于冷淡的话,多读读热情点的作品是有一定助益的。
谁能简述《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演义》,周所周知,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我们的中学教育中,罗贯中被冠以作者之名,并成为***所应该熟悉的文学常识。其实,《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远远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这其中有种种复杂的前后联系。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三国”本身就是一个龙腾虎跃、风起云涌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与裴松之的注就记录了这么一个时代,记录了那个时代发生的诸多故事,这为后世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到了隋代,社会生活文艺表演中已经有了“三国”的节目,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记载,隋炀帝看水上杂戏便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内容。
唐朝,三国故事广泛流传,晚唐时三国故事已经家喻户晓,连儿童都烂熟于心。有李商隐《娇儿》诗为证:“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至于宋代,已经有了专门的说话艺人“话说天下三分”,不仅艺术效果好,而且已经有了尊刘抑曹的倾向。到了元代,这种倾向更加鲜明,并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流传下来的文本有《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同时,金元戏曲舞台上也搬演了大量的三国戏,如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在长期的众多的民间传说和艺人创作的基础上,明代罗贯中“据正史、******”,旁征博引,撰写为具有历史演义的典范作品——《三国志演义》。在流传过程中,又出现了诸多不同的版本,如明嘉靖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再如《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李卓吾评本),还有《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转》等(“三国志传”本)。
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和点评,遂成后世最流行的本子,近人简称为《三国演义》。
毛本《三国演义》便是现今国人常见之《三国演义》,与罗贯中之《三国志演义》不能混为一谈。毛本《三国演义》是罗贯中《三国志演义》在不断流传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的结果,其中内容相较罗贯中的原本已变化太多,艺术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取代了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意义的书名“三国志演义”。
就是说,常识教育中,罗贯中作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这一说法是不确切的、是偏颇的,这跟我们不知道罗贯中也是《水浒传》编写者之一的道理是一样的。以常识名义将历史真相框限某些公式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少儿三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少儿三国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