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历史上两次三国鼎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历史上两次三国鼎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三国鼎立中的一种书面两次战争三个国家?
  2. 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式?

三国鼎立中的一种书面两次战争三个国家?

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

中国历史上两次三国鼎立-三国鼎立两次战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称为“三国鼎立”。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季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中国历史上两次三国鼎立-三国鼎立两次战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式?

公元229年,农历己酉年,魏明帝曹叡太和三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七年,吴大帝孙权黄龙元年。诸葛亮派遣部将陈式夺取武都、阴平二郡,孙权称帝,蜀汉遣使来贺东吴,缔结吴蜀同盟,建立”中分天下“的盟约,孙权迁都建业。

三国又叫 三国时期,是因为当时天下由“魏、蜀(汉)、吴”三个势力所建立。

中国历史上两次三国鼎立-三国鼎立两次战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自立称帝,因其姓曹,后世称之为 曹魏或 曹魏***,定都洛阳,到咸熙二年(265年)曹奂禅位于司马炎,享国46年,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长江以北),势力最为强大。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为表示自己***合法性国号仍沿用 汉,因其控制范围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后世称之为 蜀汉或简称 蜀。蜀汉势力最为弱小,炎兴元年(263年)刘禅投降邓艾,享国43年。建兴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孙氏***国号吴,因其姓孙,故称 孙吴,又因其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又称为 东吴。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184年黄巾之乱开始。

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开始失去***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曹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公元229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到208年的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265年,魏国相国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正式结束,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晋朝时代。280年,晋灭东吴,统一中国,三国时期彻底结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两次三国鼎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两次三国鼎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