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关隘名称的由来和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隋朝关隘名称的由来和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隋唐有什么关隘?
从《唐六典》看,受中央直接管辖的关隘总计有二十六个,而且分为上、中、下三等。京城长安周围的关隘中有驿道者为上关,总计六个,分别是:京兆府蓝田关,华州潼关,同州蒲津关,岐州散关,陇州大震关,原州陇山关。关隘有驿道,但周边关隘无驿道者为中关,总计十三个,分别是:京兆府子午关、骆谷关、库谷关,同州龙门关,会州会宁关,原州木峡关,石州孟门关,岚州合河关,雅州邛莱关,彭州蚕崖关,安西铁门关,兴州兴城关,华州渭津关。
剩余的七个均为下关,分别是:梁州甘亭关、百牢关,河州风林关,利州石门关,延州永和关,绵州松岭关,龙州涪水关。
走三关是什么地方?
三关之首偏头关,位于偏关县 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
“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头关的赞誉。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早在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 战场。“赵武灵王略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
偏关秦汉属 雁门,隋属 马邑,唐置唐隆镇,名将尉迟敬德在关东建九龙寺。偏头关城形状不规则,东西长1100米。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有瓮城。城高10米处砌砖石,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犹存。西墙、北墙多为夯 土墙,东部城墙已毁。明代除设置“偏头关”外,在重山峻岭的长城沿线及重要通道上建起了城22座,有桦林堡、 老牛湾堡、草垛山堡、老营堡等。这些堡城的边墙现多仅存夯土,唯地处黄河岸边的桦林堡地段,约30公里边墙保存较好,全部包砖,高耸于河岸,甚为壮观。
第一,阳关
阳关 玉门 关为汉朝遗迹,距离 敦煌 市较远,游玩只能自驾,包车,跟团游。两关在戈壁滩上,沿途人迹罕至,无人居住,不毛之地。
2、玉门关
中国汉代长城关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北境。史籍记载,汉武帝为抗御匈奴,联络西域各国,隔绝羌、胡,开辟东、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分段修筑障塞烽燧。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由令居(今甘肃省永登县)筑塞至酒泉(今甘肃省酒泉市),元封四年(前107),由酒泉筑塞至玉门关。王莽末年,西域断绝,玉门关关闭,汉塞随之废弃。
3、嘉峪关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
古代的潼关指的是?
潼关是长安所在关中平原的东部门户,古代被称作“百二重关”,意思就是两个人守着这里,能挡得住关外上百人的进攻,潼关之险,与被称作“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不相上下。
首先看看潼关到底在哪里。
黄河从内蒙古的托克托从北向南之后,就成为山西与陕西两省的分界,而这一段的黄河在陕、晋、豫三省交界之处突然变成自西向东,站在古潼关门前方,顺着渭河向西就是长安,顺着黄河干流向东就是中原腹地河南,往北度过风陵渡便是山西,素有“鸡鸣三省”之说。而潼关就位于黄河的这个急转弯之处。
站在古潼关门前方,顺着渭河向西就是长安,顺着黄河干流向东就是中原腹地河南,往北度过风陵渡便是山西,素有“鸡鸣三省”之说。
此外,潼关所在地的地势地形也非常特殊,向西是一马平川的渭河平原,而长安与潼关之间的肥沃平原地带自古就无险可守,这就是说一旦潼关被破,那长安也就很难守得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关隘名称的由来和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关隘名称的由来和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