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冷知识夏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冷知识夏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夏朝的天文历法?
  2. 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原,夏、商、周三代皆居于河洛,为什么还会有人质疑?

夏朝的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另见:仲康日食和夏历 夏人可能已经掌握许多天文、历法知识。

历史冷知识夏朝-了解夏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左传·昭公十七年》引自《尚书·夏书》道,“辰不集于房”[注159][参124],指太阳不在房屋的上空完整出现,这便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关于日食的记载[注210]。

《竹书纪年》载夏桀十五年时,“夜中星陨如雨[参2]”,又是中国最早关于流星雨的记录。

历史冷知识夏朝-了解夏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太平御览》引《孝经钩命诀》道,“(禹时,五)星累累如贯珠[注211],炳炳若连璧[注212]。[参191]”,记录夏初期曾发生罕见的金、木、水、火、土“五星聚”的天文现象[注213]。

夏朝晚期的三位君主,胤甲(廑)、孔甲、履癸(桀),都以天干为名,这种做法近似商朝君王的命名方式,如若实为夏时称谓而非殷周人附会的别名,则可以说明干支纪日法在夏晚期已经出现[参41]。

历史冷知识夏朝-了解夏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论语》中孔子主张“行夏之时”[参193],至今中国传统农历还有别名“夏历”,这些迹象可以说明夏时为农业生产需要,结合积累的天文知识编成简单的历法。

“夏历”在《诗经》、《左传》、《竹书纪年》等先秦文献中都有记载,至少在周初的唐国(即晋国)境内通用。

《大戴礼记》引述的一篇《夏小正》,其***部分文句简奥,不似东周文风,最迟成书于春秋早期,是中国最早的历书,对各个月份的物候、气候、星象信息做了简单的记录。

《夏小正》根据月球的盈亏将一年分作十二个月,但没有五年置二闰月的迹象,亦无四季的分别。

在五月记载“时有养日”,在十月记载“时有养夜”[参168],《左传》注解“养者长也”,说明《夏小正》的五月份里有白昼最长的一天(即夏至),十月份里有黑夜最长的一天(即冬至),然而华北平原的冬至应在十一月而非十月,说明这种历法尚不准确,制成年代比较原始[参39]。

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原,夏、商、周三代皆居于河洛,为什么还会有人质疑?

您所提问的夏商周“三代皆在河洛",《史记》等典籍多有记载,历史正是如此。

有人质疑的原因,主要是学史肤浅者,就字面理解其义。有人认为,西周就不在洛阳,还有夏商一些王室也不在洛阳,怎么能称“三代河洛?还有把“河洛"理解成陕西之黄河与洛河。这些都是史盲也。可以肯定的说,这些人基本不看史书,或者没有看过与“河洛"有关的书。因而只是无知之问。这里有几个问题应明确:

一是“河洛"与“长安”相同,多从都市之政治意义上讲的,指洛阳之河洛一带,:为夏商东周三代之都之地。而陕西之黄河、洛河仅地理概念。

二是政治概念之河洛,指的是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洛河两岸一带,不是单指通常意义上的洛阳一城市。

史载,夏十多个执政之王,先后十几次迁都,除两次短暂时间在晋南建都外,而且非正式的正规建都(正式建都从启起,是在河南建都),绝大多数建都于今洛阳附近,个别建在豫东太康或杞县。如禹建都初在登封之阳城,今郜城镇,后移今禹州。启正式建都河南禹州。

商代有大的6次迁都,小的8次建都说,除过两次小的短时间在鲁西建都外,其余长时间作都城的多在洛阳以东不远处和隔河相望的豫北偏南一带,均距洛阳不远。

西周之都虽然在陕西歧山,但其经济支撑点与稳定关键地带,是在以洛阳为中心的古豫州一带。

关于“河洛”指洛阳或洛阳附近一带,隋炀帝与唐太宗李世民,就有诗称“三代河洛”乃洛阳。鄙人曾写一万多字的《河洛何所指》,收入《陕西客家人》一书(太白文艺出版社,2008年9月版),现陕西图书馆与西安图书馆有存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冷知识夏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冷知识夏朝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