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汉朝之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汉朝之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古人怎么问朝代?
  2. 汉朝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古人怎么问朝代?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在建立时都会设立自己的“国号”,即官方认定的合法称号。元代以前的国号,无论是来自爵位封号,还是源于发迹地名,归结到底大多是先秦古国名,因此重名在所难免,比如,以“汉”为国号的***就有十五个之多。所以后人谈及前朝,就不能只提国号,而要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区分,这就产生了不同的朝代称谓。那么,古人是怎么称呼不同朝代的?有什么特别的规律与依据?

历史汉朝之问-汉朝历史问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添加前缀“冠名”国号

最常冠以时间顺序和地理位置

历史汉朝之问-汉朝历史问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谓“冠名”法,就是在国号的前面加上前缀来表示区别。最常见的是按照时间顺序称作“前后”和按照地理位置划为“东西南北”,是最简洁明确的区分方法,也是如今历史学者最常用的方法,如西周东周、北宋南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诗歌或骈文中的“东西南北”其实只是为了对仗所加,如南朝梁刘孝标《自江州还入石头》诗“仲子入南楚,伯鸾出东汉”一句,“南楚”与“东汉”就不是实指。

有时候,古人会以国号结合五行德运的方式来冠名,虽然比较少见,却是很有特色的起名方法。两汉因尚火德而被称为“炎汉”,这是因为汉代受阴阳学说影响较大。宋代虽然在学术上否定了“五德转移”,但随着国势日衰,仍不得不“竭力依傍五运说”,所以南朝宋(刘裕建立)和宋朝(赵匡胤建立)又分别被称为“水宋”、“火宋”。

历史汉朝之问-汉朝历史问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朝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汉朝初年,二千石以上的官僚任职三年,可以推荐家中子弟到京师为郎,是谓“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自备衣马之饰,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 赀选”。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选拔人才主要是察举制,察举分两类,一是有特殊才能或专长足以定国安邦之人,称为贤良;另一类是品行端正足以为世人榜样的孝子廉吏,称为孝廉。自此以后,察举制便确立起来,贯穿整个汉朝。

主要是察举制,亦称推举制。汉朝自汉武帝,以孝治天下。举孝廉,故特制孝廉科。也就是地方官员州长、牧长之类往上级往中央随时随地考察选取人才。然后再经经考核认命官员。配套的官制是三公九卿制。公卿世家中养着一群幕僚,幕僚又可以相互推荐低层人才。

到了三国时也是如此的,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什么卧龙凤雏,贤人良将,都是被公卿幕僚们推荐给君主的,刘备三顾茅庐前,中间还要有水镜先生、徐庶等的举荐,这诸葛亮也就被选***成了他的忠将良才。察举制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察举制弊端已经十分突出了,土地兼并严重,往上举荐人才的通道也被世卿大家族大地主阶级垄断,造成地方拥兵自重,潘镇割据,八王之乱。到了隋唐时,科举制就渐渐取代了察举制。

科举制设立于隋朝,汉代选拔人才自然无法通过科举制,但它却有一套选人机制。汉代的选人机制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从太学中选拔优秀人才;二是利用“乡举里选”,从地方挑选人才到中央。

太学是汉代国家最高学府,在太学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太学生学满后会有个考试,当时称为“科”,总共分为两等,甲科出身的为郎,乙科出身的为吏。郎指的是在皇宫里的侍卫,主要服务于皇帝。待这些郎官在皇帝身边服务几年,遇到***需要人员,就在郎官中挑选分派。吏是地方长官的佐官,考乙科的太学生必须回本乡***充当吏职。汉代官吏的任用有一规则,地方长官一律由中央委派,郡县的佐官必得本地人充任。

所谓的“乡举里选”,说的是地方可以时时向中央推举人才。这样的推举,大体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无定期的。当国家遇到什么大事时,朝廷常常下诏让地方推举贤人。如新皇登基,或大灾荒。这些被推举来的人被称为“贤良”。贤良们到了朝廷,朝廷会提几个政治上的重大问题,叫做“策问”。然后朝廷再根据他们的回答情况,分别挑选任用。

二是特殊时期。比如朝廷需要出使西域,出使匈奴,需要有人通晓匈奴语和西域语言的人;或者黄河决口,需要具备治水知识的人。这时朝廷就需要下诏征求符合条件的人才。地方知道有这种人才的,可以向***推举;还有认为自己拥有这方面的才能,也可以自己报选。

三是定期的。这种定期推举人才的就是“举孝廉”。汉代以孝治天下,历来都诏令地方官察举孝子廉吏,但地方官响应并不是很积极。汉武帝时,曾下诏责问地方官。并下令公议,不举孝子廉吏的地方官应受处罚。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定期向朝廷推举人才的制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汉朝之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汉朝之问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