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的隋朝奸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上的隋朝奸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隋建立什么专权?
三省六部制: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历史上有佞臣误国的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的答案:佞臣肯定会误国。圣臣能使其君尊,贤臣能使其君安,佞臣能使其君亡国!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费无极心忌左尹伯郤宛,伯郤宛被费无极出卖,自刎而死。他的儿子伯嚭惧祸逃到了吴国。伍子胥推荐伯嚭为吴国大夫,吴国大夫被离是相士,说伯嚭的为人,鹰视虎步、其性贪佞、专功擅杀、不可亲近。若重用伯嚭,必为伍子胥的累赘!
后来吴王阖闾伐越国,反被越王勾践所伤。太孙夫差继立后,兴全国之兵,让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在椒山之战,打败勾践。勾践让文种请和,送给伯嚭美女和珍宝。伯嚭引见文种给吴王夫差,说服夫差同意赦免越国的罪过,伍子胥后悔不听被离的话,与伯嚭这个佞臣同事吴王夫差。最终吴国被越国经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后灭了国家,佞臣伯嚭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美色易得,良将难求。良马不在形之高大,所贵者力能任重,足能致远!佞臣确实会误国啊!
我先给你说三个人,这三人都以极端的方式获得了君主的信任;看完他们的故事你大概就知道什么是佞臣了。
齐桓公,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五霸之首。他身边除了有管仲这样的治国大才之外,还有三位受宠的大臣,他们是易牙、竖刁、卫开方。
易牙,是齐桓公身边的一位厨师,有一天他听齐桓公说:什么都吃过了,从来没有吃过人肉,真是遗憾。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易牙当真了。他一心想博得齐桓公的赏识,就把他自己4岁的儿子杀了,做了一碗肉羹给齐桓公。齐桓公吃了觉得鲜美无比,就问易牙。易牙说是自己儿子的肉。齐桓公大为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从此齐桓公宠信易牙。
再说竖刁。
竖刁的事情相对简单,但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来的。竖刁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竟然自行***了。齐桓公也认为竖刁爱他胜过爱自己,因此宠信竖刁。
而卫开方呢,为了表忠心,竟然十五年时间不回家,即使父母去世了也不回去奔丧。
齐桓公认为这三位都是爱君主胜过爱他们自己(或家人)的人,都是大大的忠臣,因此信任他们。
易牙、竖刁和卫开方获得权力的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呢?
古代的大臣,一般都是靠正途获得君主赏识的。
在分封制时期,官员的正途出身一般就是贵族,由血统高低决定。在专制王朝时期,汉朝官员选拔的正途是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主要靠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则兼用血统和科举制,宋朝及之后想要成为官员就主要靠科举制。
依靠当时官方的选官途径上升的,是成为国家官员的正途。
而佞幸呢,是指官场出身不由正途的人;他们依靠谄媚等非正常手段获得君主的重用。这样的大臣,就是佞臣。易牙、竖刁和卫开方的共同点就是:依靠违背人性的手段谄媚君主,获得君主的信任和重用,因此他们就是佞臣。
对于这三人,管仲看得很清楚,因此他在临死时劝齐桓公:不要信任重用易牙、竖刁和卫开方。管仲认为,人都爱自己、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父母,而竖刁、易牙、卫开方这三人却不这样;如此反常的人,怎么可能会忠君爱国呢?重用他们必定生乱。
齐桓公却没有***纳管仲的最后建议,依然信任并重用易牙、竖刁和卫开方。
不久,易牙、竖刁和卫开方这三位佞臣,果然开始误国了。
两年后齐桓公病重,易牙、竖刁、卫开方等人开始作乱,齐桓公的五个儿子(无亏、昭、潘、元、商人)各率党羽争位,互相攻打,齐国一片混乱。他们把齐桓公禁锢起来,齐桓公的住地被筑起高墙围住,不许任何人进去,也不准里面的齐桓公等人出来。齐桓公被活活饿死。结果桓公的尸体在里面放了67天,蛆都爬到门外了,依然无人敢收葬。直到无亏夺位后才把桓公收殓。
夺位大混战打了一年多,最终公子昭成功。但经过此次***之后,齐国国力衰落,齐桓公霸业告终。
出身不由正途,并且能获得君主信任的,大多是佞臣。比如杨国忠,以其从妹杨玉环的原因受到唐玄宗宠信;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的伶人;比如明成祖重用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还有明朝那些著名的权宦;等等。这些依靠歪门邪道获得权力的人,根本不会什么治国平天下,却能恣意妄为,最终祸国殃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的隋朝奸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的隋朝奸臣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