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汉朝宦官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中国汉朝宦官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朝的著名宦官?
第一、曹腾
公元146年,汉朝廷官员分成两派。一派由李固领导,拥立清河王为帝;另一派由梁冀领导,拥立刘志登位。正当两派争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宦官曹腾看准机会,亲访梁冀,表示支持刘志为帝。他又指出,清河王为人严明,如果他真的为帝,恐怕难保平安,但立刘志,则可以长保富贵。于是梁冀毒死汉质帝,拥立刘志为帝,是为汉桓帝。
第二、侯览
侯览,山阳防东人,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宦官。延熹年间赐爵为关内侯。因诛梁冀有功,进封高乡侯,后迁为长乐太仆。
侯览在任官期间,专横跋扈,贪婪放纵,大肆抢掠官民财物。先后夺民田地118顷,宅第381所。除此以外,还强抢民女,肆虐百姓。甚至还为其母大起冢墓,后来被督邮张俭破其家宅,藉没资财。
为了报复张俭,侯览诬张俭与长乐少府李膺、太仆杜密等为党人,造成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先后被杀被流放者三百余人,被囚禁者六、七百人。
公元172年,有司举奏侯览专权骄奢,皇帝下诏收其印绶,侯览闻讯后,随即***身亡,其阿附者皆被免官。
第三、张让
张让少年时在宫廷中做事,汉桓帝时期被任命为小黄门。汉灵帝时张让升为中常侍,封为列侯。
汉朝宦官官职等级介绍?
汉朝时宦官可以担任的职务从高到低有:中常侍:千石,后增至比二千石黄门侍郎:六百石小黄门:六百石黄门令:六百石中黄门冗从仆射:六百石掖庭令:六百石永巷令:六百石御府令:六百石祠祀令:六百石钩盾令:六百石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四百石永安丞:三百石中黄门:比百石,后增到比三百石
汉朝时宦官可以担任的职务从高到低有:中常侍:千石,后增至比二千石黄门侍郎:六百石小黄门:六百石黄门令:六百石中黄门冗从仆射:六百石掖庭令:六百石永巷令:六百石御府令:六百石祠祀令:六百石钩盾令:六百石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四百石永安丞:三百石中黄门:比百石,后增到比三百石
汉朝太监自称奴才吗?
汉朝太监在皇帝面前都统称为奴婢。
奴婢是一个汉语词汇,原指丧失自由、受人奴役的男女,后泛指男女仆人,太监对皇帝、后妃等的自称。
在古文也有记载,《三朝野记》:先朝内阉上疏称万岁爷,自称“奴婢”,逆贤时尽废此礼,曰皇上,曰陛下,曰臣,竟与外庭等云。
不是的,奴婢也可以是男的,奴才是清以后的叫法。清代宦官及清代满洲文武官员对皇帝自称奴才,清代满洲文武官员对皇帝自称奴才,清代旗籍家庭的奴仆对主人亦自称奴才。满清皇帝对旗籍官吏有时亦以奴才称之。奴婢是指我国秦汉时期受人奴役的奴隶。
秦汉时期的宦官是什么样的?
秦汉时期的宦官弄权,以东汉最为炽烈。
秦朝作为封建社会的第一个专制王朝,从开国到灭亡,仅有十五年时间。这个时期,宦官完全被视为皇宫的奴隶。而宦官赵高所以能够执掌权柄,是因为秦始皇统治的需要。秦始皇十分重视法治,为巩固封建统治,他需要大量的人才来辅佐政治。于是,赵高"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由奴隶变成了朝廷官吏,登上了封建统治的舞台。在政治的旋涡中,赵高成长为野心家,在秦始皇死后,矫诏废公子扶苏,立胡亥为皇帝,最终杀胡亥要自立为王。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个弄权乱政的宦官,是典型的阴谋家、乱臣贼子。
在中国封建社会官制史上,秦汉可以划为一个段落,即所谓汉承秦制。这个时期虽然历经秦、西汉、东汉三个朝代,但是制度的基本性质,都是维护新出现的封建***。汉初,宫中设有常侍官职(为皇帝近侍之官)。此官并不完全由宦官担任,"然亦引用士人"。吕后执政时,任用宦官张卿为谒者,出入宫帷之间,传达诏令。汉文帝刘恒时,宦官赵谈、北宫伯子很得宠信。但是,张卿、赵谈、北宫伯子等人,虽受皇帝信宠,却没有过多地干预政事。
汉武帝刘彻对官制进行改革,西汉的朝廷中出现了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和以皇帝左右侍从构成的中朝官。当时九卿中的少府所属有尚书和中书谒者,其后,尚书往往用士人担任,中书令往往用宦官担任。史学家司马迁遭宫刑后,任中书令,这只是中朝官的雏形,还没有成为制度。但是,这种官制的变化,为宦官图谋弄权,提供了条件。武帝宠信宦官李延年,游宴***,出入离宫,朝中一些机要政事的请奏,常常任用宦官,但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差错。可是到了汉宣帝刘询时,石显则以中书令专制一切,搞得朝纲大乱,成为汉朝宦官专权的先例。
东汉初建,基本延用了西汉的官制。但"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调它士。至永平中,始置员数,中常侍四人,小黄门十人"。刘秀开国后,皇宫内苑之官不再任用士人。汉明帝刘庄时,皇宫内苑所用宦官数额有所增加,于是,开始定出由宦官担任的官职数额。自明帝以后,到汉殇帝刘隆延平年间,对宦官的任用逐渐扩大,中常侍十人,小黄门二十人,并在卿署内兼任官职。汉顺帝刘保阳嘉四年(公元135年)正式下令,宦官可以养子并世袭封爵。直至汉灵帝刘宏熹平四年(公元176年),"改平准为中准,使宦者为令,列于内署。自是诸署悉以阉人为丞、令"。(《后汉书·孝灵帝纪》)。这些都为宦官势力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汉灵帝还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增设西园八校尉,任宦官蹇硕掌统率大权,开宦官统兵之恶例。
东汉官制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中枢权力更为集中,集中在皇帝直接掌握的尚书。尚书设左右丞各一人;侍郎三十六人;令史二十一人;机构庞大,事权繁重,使"三公"徒有虚位,形成"政归台阁"的局面。因此,宦官一旦擅权,"虽时有忠公,而竟见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
东汉宦官专权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宦官集团与外戚势力的斗争。这是其他的朝代所没有的。这是由东汉王朝所具有的特殊条件决定的。
在东汉经历了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三个成年执政的皇帝之后,从和帝开始,都是幼主执政,年纪最大的不过二十岁,小的只出生几个月。皇帝年幼,母后临朝,势必形成外戚专权的局面。皇帝长大以后,不甘心做傀儡,要收回皇权,亲执朝政,但又没有可靠的朝臣帮助,所以就依靠宦官发动***,消灭外戚。宦官为皇帝效力立功,自然要加官进爵,于是形成势力,掌握了朝廷大权。而下一个小皇帝继位后,朝政大权则又易手外戚,几年以年,闹剧再度重演。就这样,外戚和宦官这两个毒瘤,"你方唱罢我登台",循环往复,持续了近百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汉朝宦官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汉朝宦官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