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朝历史真相揭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夏朝历史真相揭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夏商周是不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2. 夏启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夏朝的?

夏商周是不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国历史分为上古时代、夏商周、封建、近代。

夏朝历史真相揭开-夏朝是否真实存在4种争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上古时代因目前没有文字实物及文物证实,故在历史界被称为神话。

中国进入夏代以来多有考古实物挖掘,事实证实了历史的存在,所以我们现在说中华5000年文明史就是从夏商周开始算起。夏商周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夏朝历史真相揭开-夏朝是否真实存在4种争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夏启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夏朝的?

夏朝建立和大洪水有关。当时在发大洪水,好像全世界都在发洪水,有划着方舟避难的,有躲到山顶避难的,可咱们的先人,却治水了!

帝尧就让鲧去治水,治了整九年,失败了,被流放诛杀。

夏朝历史真相揭开-夏朝是否真实存在4种争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鲧屈啊!就算他治水九年没什么成效,也不能算过失,换成其他人,能成功吗!至少表明他是敢担大任的,比起袖手旁观的人,难道不更让人尊敬吗!

鲧死后,舜又强迫鲧儿子禹去治水,禹为了避免重蹈父亲的覆辙,在整个治水的过程中极其小心谨慎。

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里的三是虚数,意为多次。不然就会像父亲一样,死无葬身之地。在十三年的治水生涯里,禹走遍名山大川。

伟大的禹,他的治水不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且对中国的政治版图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禹治水前,中国的版图很模糊,当时也没有国界的概念。大禹治水,开水道,陆路,凡此开拓之地,实际上都成了帝国片版图之地,国家的概念更加明确了,到了大禹的儿子启起,一个崭新的国家概念出现了。

禹在治水过程中,不但增长了自己的见识,他还和契、后稷、皋陶等人在合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人后来都成为禹的中坚力量。

更重要的是,禹因长年在外治水,所以和普通群众走的特别近,而且最关键的是,他治水成功了!在他成功后,威望日隆,“声教讫于四海”。

而在这之后,禹以舜的名义,征三苗,巡天下。

然后,舜把禅让给了禹,禅让其中大有阴谋。

《史记》里说舜最后死于苍梧,也就是现在的湖南。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苍梧自然环境恶劣,几乎还是原始森林,而年迈的舜几乎不可能在苍梧顺利活下来。对此,禹对外的解释是,舜帝南巡去了……

而在《竹书纪年》里,更是直言禹把舜流放去了苍梧,并夺了他的位子。总之,作为禹的杀父仇人,舜的下场很悲惨。

反正大部分史书上的记载却很和谐,人心所向,舜把禹推荐给上天,让他做帝位的继承人,十七年之后,舜帝逝世。

大禹治水古画↓

夏王朝的诞生

大夏帝国的奠基人就是禹

大禹提出了中邦这个名词。

在此之前其实没有什么中央***概念的,只有某个部落很强,别的部落必须听强部落的命令。这种叫诸部制,到了舜的时期,诸部制开始向诸候制转变。

而到了禹时,帝国的统治是由中心向四周辐射。

位于中央的是天子领地,或称为中央之国,这是帝国的中心。

以帝国为中心,向四面延伸五百里,称为“甸服”,甸服就是天子领地。

甸服再向外延伸五百里,称为“侯服”,就是诸侯领地。

侯服再向外延伸五百里,称为“绥服”就是绥靖安抚。

绥服再向外延伸五百里,称为“要服”就是羁縻。

要服再向外延伸五百里,称为“荒服”就是荒唐之地了。

中国人的“天下”出现了!

这个天下是统治力衰减的过程,但中邦文明教化必须传递到蛮荒之地,这乃是一种天职。这显示了先进的中原文明的自信力!

大禹死后,益效仿禅让故事,在为禹守丧三年之后,把帝位让给禹的儿子启,自己躲到箕山之阳。

又有阴谋出现了!

《史记》上说“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但是《竹书纪年》上却有不同的记载,上面说“益干启政,启杀之。

后来“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于是启率领这支纪律严明的军队与有扈氏大战于甘,灭了有扈氏,“天下咸朝”。

总之,禹和启,在奉行禅让的时代,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终结了虚伪而血腥的禅让,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

夏朝文字"春"↓

夏***的建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夏既是国家名称也是民族的名称!夏后来又衍生出“华夏”一词,这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在汉朝以前,在这块土地上的民族统称为“华夏族”,后耒又形成一个新的名词“诸夏”指各个诸候国,比例《左传》“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可以说,正是夏王朝的建立,才使得各个诸侯,部落认为是同一个民族,才进一步使得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从而使国家民族大一统的概念深入到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的潜意识中,骨髓中。

那些BB夏不存在的,夏来自埃及的,夏来苏美尔的,其心可诛!


夏朝历史:"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按照现在有的文献记载,大禹生前曾经按照尧舜以来的惯例,由各地诸侯推举皋陶来做继承人。但皋陶的年纪比大禹要年长,所以在大禹活着的时候便去世了。之后大禹就推举益来继承。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说法:

“而後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而後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夏后启。《山海经》里面描述他的形象是:“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启)。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这种半人半神的形象说明了先民对于这位开国太祖的敬仰。

司马迁的这种说法来自于《孟子》。据《孟子•万章上》有这样的记载: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

也就是说打官司的人不去益那里打官司,而是去启那里打官司,并认为启是“我君王的孩子”于是夏启成为天子。《孟子》的这段记录比《史记》成书要早的多,也更加关键,其要害就是“讼狱”。

大家都知道,在欧洲中世纪这个时代,人们打官司都是去找有权威的诸侯来做司法裁判,而不是近现代的***。也就是说原被告都找个双方能够信服、也有能力保证仲裁结果落实的仲裁人。大到国君小到庶民间的***,都是如此。 比如说法国圣路易王,因为公正贤明,所以于是很多人就去找他打官司。其实中国上古时期也是这个样子,舜、皋陶、夏启、文王都有过这样的记录。比如周文王时期著名的“虞芮质厥成”——周文王完美的解决了虞国和芮国之间的领土***。 而之前被诸侯推举为天子候选人的皐陶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司法之神”,也就是说当时人们认为法律的建设成为了当务之急,这也可能和大洪水后出现了太多的领土***有关——在古埃及也有类似的情况。由此可知夏启被拥上天子之位的根本原因乃是时代,可以说是历史的行程使然。

夏启的时代的中国是封建时代的少年时代,因为所有这种性质的文明,都是依据的习惯法,而且在法律上的选择是非常多元的。 至于顾颉刚在《启和五观与三康》里批评《孟子•万章上》是杜撰,并认为:

“启是被禹认为不足任天下的……但是禹的这个不肖子到了儒家的学说里却变成了一个克家的令子了”,儒家把益、启都说成了贤人,“启固然是禹的的儿子,益也不失其大贤的资格;一场征诛的惨剧变成了揖让,我们真不能不佩服儒家改造古史的聪明的手段!”

而这种老生常谈的“疑古”言论其根据依旧就只是一本来路诡异,后来又“失传”的《竹书纪年》。这种哗众取宠的学术也真是呵呵了。

传说这里是大禹和涂山氏之女邂逅并相恋的地方,二人的儿子就是夏后启。

现代人想象中涂山氏带着儿子夏后启,等待着与丈夫大禹团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朝历史真相揭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朝历史真相揭开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