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朝的历史遗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夏朝的历史遗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夏朝以前没有可以考证的历史遗址和文物,对吗?
现在考古考的只是古代留下来的文物。不能算是历史。什么叫历史?就是古代发生过的是,什么人说过什么话,这才叫历史。古代又没有录像机录音机,怎么考证呢?所以说文字记录下来了,这才叫历史。比方说李世民说过这几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你要是挖出来唐朝一个铜镜,能知道这几句话吗?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只有文字记录下来古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这才叫历史。
不对。2019年被联合国认可的良渚古城建于距今5000年,那时还有神木石峁,有富饶的石家河,有黄土高原上的一个有个文明的方国(见罕见的玉人。之七真切的文明)。。。
在百花盛开的季节绝不会良渚一花独秀。这是基本的常识和科学素养。
距离那个繁荣的时代一千多年后文人没有能想像出当年的繁盛,所以不能把后人的文学作品当成历史事实,以为当年嫦娥在奔月,女娲在补天,后羿在射日。
为什么说夏朝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夏朝具备4个国家基本特征。
1.有了最高统治者,建立了世袭制。
2.阶级产生,建立了早期的奴隶制国家 。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3.有了国家机器,军队,监狱等。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国家与旧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一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夏王朝的领土不再按血缘关系组合,而是按照地区来划分的,“芒芒禹迹,画为***”,“***”就是地域概念。夏朝的公共权力设置已初具规模,官吏、军队、刑罚等公共权力的设置,说明夏朝已从部落联盟组织转化为国家。
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
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夏朝定性为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王朝,依据史书记载,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此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于新石器晚期文化。但是由于迄今为止在考古学上还没有找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文字依据(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出于商朝),因此其真实存在性没有得到正式确认。但许多中国历史学家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便是夏朝遗存。
对夏王朝记载比较多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记载,夏王朝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初到公元前16世纪初,前后大约有500余年,经历了5个世纪,有17个帝王先后作为统治者。
夏朝的发源地在哪里?
在《怀远县志》记载,四千多年前,夏氏就祖居羽山(今苏北、鲁南一带),后徙居夏水(今北淝河)。这个地方县志的记载,将大禹的夏氏族部落来到涂山地区的原因与过程、地点,完整记载了下来,是对大禹历史、夏朝历史研究不可多得的史料与线索。这也许不能得到学富五车专家们的认可,却是解开夏朝历史的关键线索与史料。
夏水、夏河,也就是今天的北淝河,位于淮河流域北岸、涂山北部的一条自然河流,双墩文化遗址就位于淮河与北淝河之间。可以说是淮河与北淝河共同培育出了双墩文化这一目前得到确认的文化标志。夏水是部分历史研究者,对夏朝历史研究着重寻找的目标,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历史难题,是寻找夏朝国都与区域的一个重要指标与标志。夏水、夏河,不知什么原因,早以不见传统史料的记载中。在《汉地理》中“城父(夏肥水东南至下蔡入淮,过郡工,行六百二十里。)”是为数不多的将“夏”与“肥水”记录下来的史书,却是对现在西淝河的记录,但也让我们可以把淝水与夏水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是记载淝水为夏水的不多史料。而真正可以标志夏水与夏朝国都地理位置的却是北淝水,北淝水才是与夏朝历史文化两位一体的夏水,这在关于北淝河的相关介绍中,得到了确认。
北淝河现今是一条河流不长,流域面积不广的自然河流。1953年受治淮工程的影响,上游被分流,下游被截断,成为一条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河流。具有深厚历史感的夏水名称也变为普通的北淝河,但就是这样一条不起眼的、奄奄一息的小河流,却是孕育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夏朝国都的所在地,是解开华夏文明历史,比肩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母亲之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朝的历史遗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朝的历史遗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