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历史上最惨的三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历史上最惨的三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三国演义》同样的军师,为什么诸葛亮能气死周瑜?
  2. 三国时期极度张狂的祢衡是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同样的军师,为什么诸葛亮能气死周瑜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抛开正史和民间流传,单纯用***中的人物心理和故事情节来做答。否则,你来我往,纠缠不清。

中国历史上最惨的三国-三国中最惨的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统帅,周瑜是孙权集团统帅,名义上两个人身份地位相等,实际上相差十万八千里。

诸葛亮是刘备逃亡***的代理人,其主刘备连挫烧火棍的地方都没有,暂居刘琦的江夏。手下兵不过万,将不过关张赵云。

中国历史上最惨的三国-三国中最惨的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周瑜就大大的不同了。孙权拥有6郡81州,兵马有七八万,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周瑜名闻天下,是东吴三军大都督。

按现在来说,周瑜是明星,诸葛亮是进入***圈的新人而已。或者不甚贴切的比喻,周瑜是青壮年,诸葛亮是一个孩童或一老叟。

中国历史上最惨的三国-三国中最惨的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试想,一个明星大腕被一个新人气到吐血,一个青壮年被一孩童或老叟耍的团团转,如果是你,是不是也会暴跳如雷,丧失了理性。

赤壁之战,自己耗费人力钱粮,可以说伤兵损将,可是胜利成果都被诸葛亮窃取了,周瑜焉能不生气。

原本一个好好的美人计,想着把刘备困在东吴,荒废其心智,结果却是陪了夫人又折兵。诸葛亮又派军士大张旗鼓的宣传,周瑜岂能不怒。

最后一个***途灭虢之计,却让自己进退两难,箭伤嘣发,死于巴丘。

如果是把诸葛亮换做成名已久的曹操或者袁绍,周瑜是不会被气死的。

还有一点,周瑜知道,诸葛亮必成东吴大患,几次定计想除掉诸葛亮,都没能如愿。所以才有了弥留之际的叹息:既生瑜,何生亮。

《三国演义》是视蜀为正统的古典***,内容除了阐述刘备靠仁德匡扶汉室外,将诸葛亮关羽都进行了神化了。书中最为传神的内容之一就是孙刘联盟共抗曹魏的过程,***很精彩,但情节多为虚构,并非历史。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及借东风等等。作者为抬高诸葛亮,不惜贬低江东各类名士,让诸葛亮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

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军师,而周瑜则是东吴大都督,军事上的最高指挥官。当时周瑜如日中天,名滿江东。当年袁术称帝时想拉入帐下的人物就有周瑜,反而是周瑜看不上袁术。曹操灭刘表占领荆州后志在横扫江东,一统天下,其最想劝降的也是周瑜。那时诸葛亮才出茅庐,并无名气,与周瑜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他有何能力气死周瑜。

周瑜貌美而儒雅,通音律,懂兵法,少年成名,人称周郎。他是文武全才之人,决非气量窄小之辈。当时曹操在败刘表后,东吴人心惶惶,一时劝孙权投降者占据多数。周瑜力排众议,劝孙权抵抗曹操,并分析出了曹操必定失败的结论,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他指挥军队火攻,赤壁一战大败曹操。像他这等有大气度的人物不可能因小事生气,至于被诸葛亮气死那更是笑话了。

周瑜并不是死在诸葛亮的手里,而是死在自己的气量上。

干掉你的不一定是同行,有可能是自己。

如果韩信在胯下受辱后拔剑杀了那个小混混或不忍重负自刎而亡,那么西汉也就少个著名的军事家,最后鹿死谁手也就未尝可知了。

你有再大的能力,气度小、心胸窄、心眼小。就像公瑾一样,一死万事空,啥都白搭白。

送给朋友们一句话:心宽天地宽,长寿在期间。

谢邀。

气死周瑜算啥?骂死王朗才叫牛逼!《三国演义》给诸葛亮加了不少戏份,历史上,周瑜其实就是病死的,和诸葛亮关系不大。

如果咱们不考虑历史,只论《三国演义》的话,诸葛亮能气死周瑜,一方面是周瑜有伤,一方面是周瑜性子急,容易激动。

演义中的三气周瑜

一气:赤壁之战后,周瑜和曹仁相持,曹仁善守,周瑜好不容易击败曹仁,结果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诸葛亮用计袭取了城池,这样东吴损兵折将,刘备集团却成了最终受益者,周瑜很不甘心,怒火中烧。

二气:周瑜使用美人计,以孙小妹为诱饵,想把刘备囚禁在东吴。但是刘备靠着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脱离了险地,周瑜带兵来追杀,结果被诸葛亮提前埋伏了兵马,吴军不能抵挡。然后刘备的军队还编了个顺口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让周瑜赶到耻辱,又是一口鲜血喷出。

三气:周瑜使用“***途灭虢”之计,***装征讨刘璋,准备趁刘备出城劳军时拿下刘备,但是又被诸葛亮识破,周瑜再受打击,箭疮崩裂,终于不行了。

周瑜有伤在身

周瑜的箭伤,是在和曹仁交战时,中了曹仁之计,被曹仁射伤的。曹仁这货在箭上涂了毒,所以周瑜的箭伤迟迟无法愈合,这个伤口是夺取周瑜性命的关键。

周瑜容易激动

周瑜认为诸葛亮终成江东大祸,所以一心想要除掉诸葛亮。周瑜要杀诸葛亮,并非单纯是私心,嫉妒诸葛亮比他强,从大局角度上看,周瑜是想要达成二分天下的战略目标,必须除掉刘备、诸葛亮。但是周瑜情绪容易激动,一激动,伤口就容易裂开,所以诸葛亮屡次气他。

答,谢谢邀请!

周瑜不是诸葛亮气死的,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有理性思维的人,“愿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这首诗写的是周瑜精通音乐。

一个精通音律的人,他能够通过音乐🎶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说他气量太小,我觉得应该是对一些事情上比较斤斤计较。不大方。

这比较符合吴地的人的一些行为习惯。例如,在江浙一带,吃的东西做的非常精美,就是不一样的是,北方的人吃不饱。因为吴越的人讲究质而不是一个量。

诸葛亮也好,刘备也罢,他们都是来自于北方,南北的差异性,现在也比较大,尽管现在的动车可以早上在北京,晚上就可以到达广州,但是对于一个真正南北都待过的我来说,诸葛亮和周瑜在孙刘联合抗曹的问题上,意见是一致的。要不也没有什么联盟之事。

但是对于细节上两个方面还是有很多的差异的,因为过去人的活动靠骑马,一天到晚走,才能走多远啊!这种差异上的争斗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

要是因为这个被气死了,我觉得周瑜恐怕活不到孙刘联盟的那个时候了!周瑜身上有旧伤,并且还是一个统管全局的角色,重担在肩。过去的医疗水平低,条件差。等诸多因素导致他死的早。

三国时期极度张狂的祢衡是怎么死的?

祢衡(173年-198年),字正平,平原郡般县人,东汉末年名士,与北海太守孔融为友。为人恃才傲物。

当时曹操正欲招安刘表,孔融做表推荐祢衡。操遂使人招祢衡至。礼毕,操不命坐。祢衡仰天叹曰:“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遂将曹操左右文武大臣讥讽侮辱一顿。并称自己“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操知其狂傲,令其为鼓吏辱之。

来日,操于省厅上大宴宾客,令鼓吏挝鼓。旧吏云:“撾鼓必换新衣。”衡穿旧衣而入。遂击鼓为《渔阳三挝》,音节殊妙,渊渊有金石声。坐客听之,莫不慷慨流涕。左右令祢衡更衣,衡当面脱下破旧衣服,***而立,浑身尽露。坐客皆掩面,衡乃徐徐着裤,颜色不变。操叱曰:“庙堂之上,何太无礼?”衡曰:“欺君罔上乃谓无礼。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操曰:“汝为清白,谁为污浊?”衡曰:“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遂将曹操及文武大臣尽皆辱骂。操欲借刘表之手杀祢衡,令其出访荆州。

祢衡至荆州,见刘表毕,虽颂德,实讥讽。表不喜,令去江夏见黄祖。或问表曰:“祢衡戏谑主公,何不杀之?”表曰:“祢衡素辱曹操,操不杀者,恐失人望;故令作使于我,欲借我手杀之,使我受害贤之名也。我令遣去见黄祖,使曹操知我有识。”众皆称善。

衡至江夏,与黄祖对饮。祖问衡曰:“君在许都有何人物?”衡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除此二人,并无人物。”祖曰:“似我如何?”衡曰:“汝似庙中之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祖大怒曰:“汝已我为土木偶人也!”遂斩之。衡至死骂不绝口。刘表闻衡死,亦嗟叹不已,令葬于鹦鹉洲边。曹操知祢衡受害,笑曰:“腐儒舌剑,反***矣!”有感祢衡:

博学多闻世所罕,

能言善辩美名传。

义结文举在北海,

缘识德祖于金銮。

击鼓骂曹扬正气,

裸衣辱贼张义胆。

恃才傲物目无主,

饮恨江夏一命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最惨的三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最惨的三国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