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哔哩哔哩秦汉三国历史年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哔哩哔哩秦汉三国历史年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史记包括哪5个部分啊?
  2. 如何去读《二十四史》?

史记包括哪5个部分啊?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哔哩哔哩秦汉三国历史年表-秦汉三国历史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本纪“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二、表“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哔哩哔哩秦汉三国历史年表-秦汉三国历史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书“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四、世家“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五、列传“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哔哩哔哩秦汉三国历史年表-秦汉三国历史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史记》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其中本纪主要记载帝王的历史,表则为大事记,书则是各类学说和制度,世家则是诸侯的历史,列传则是名人传记。

包括十二本纪,十年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五个部分。

本纪,就是帝王传记。

年表,依照年代顺序排列人物***的表格,它把重大历史***,按年月排列起来,给人以清晰之感。

八书,指《史记》的《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八书﹐其内容是关于对古代社会的经济

如何去读《二十四史》?

谢谢邀请。 九月十二日把《二十四史》加入书架,已经六个多月了。因杂务缠身,始终未能阅读。这几天利用几个晚上大致看了一遍,收获良多,感悟颇深。毛老人家说,人不通古今,就像牛马穿了衣服一样不伦不类。作为高等动物,不了解古今,不熟悉地理,甚至连基本的知识都知之甚少,要很好地生存,恐怕还是有点费力,起码生存的质量不高。

我认识不少大学生,有一部分不喜欢历史,一部分不喜欢地理,结果不知道朱元璋是何许人也,南京是哪个省的省会。从这点小事上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忽视了历史,不熟悉地理,恐怕想拥有理想的工作都比较困难。

毛老人家一辈子喜欢看书,《二十四史》看了一辈子。里面精彩的点评可谓伟人高识,让人茅塞顿开。

在摇晃的公交车里,写下这段文字,算是对自己有个交代。《二十四史》里的许多人物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希望在适当的时候,能和大家共同探讨。若如是,则是我人生中的又一大乐事。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先去读通史

找一本通史,白话的先读一遍。

让脑子里有个大概的脉络和结构。

因为《二十四史》不是一家之作,文风水平各不相同。先有个脉络再去读收获会大。

因为现有了整体的感觉,也更容易跳出当时的局限看问题。

尽可能的去读原文,别一上来就读白话版的。

本来是史书就是胜利者书写的,对错真***就必然存在很多了,再一开始就读被别人再次解读一遍的内容,就更没意义了。

先去通读一两遍。

就当故事看,先通读一两遍。然后再挑有兴趣的朝代或者内容细读甚至研究。

做笔记找问题。

不要做读书摘抄笔记,而要做问题笔记。

这段有什么看不懂?有什么疑问?把这些问题记下来,每天读完后给这些问题找答案。

个人一点感觉。

现在通读第三遍了。明显感觉:

第一遍慢,因为古文水平的原因等等。有几部一字一字啃的相当辛苦。

第二遍快,古文水平提高了内容也熟悉了,读起来轻松多了。

第三遍慢,而且是更慢了。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反反复复的查各种资料查很多人的注解。倒也乐在其中。

作为普通的历史爱好者,有没有相对简单,却又可靠,还可能产生一些额外收获的读《二十四史》的方法?我会推荐一种简单实用的情景代入法

这个方法不是我本人的原创, 最早是宋代著名历史学家吕祖谦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他的建议原文是这样的: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历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这种读史书的古老方法,重视的不是历史的事实和对事实的记忆, 而是思考。 把自己放在历史情景中,思索古人为何这么选择。

这里用我最近在读的南北朝时期南朝最后一个短命王朝(陈朝)的开国皇帝(陈武帝陈霸先)为例,做一个小小的说明。

生活在南朝梁武帝萧衍时代的陈霸先,年轻时爱读兵书,练习武艺,明达果断,从军队基层做起,很快就成为了梁朝皇室子弟新喻侯幕府中的一个军事参谋。当时南部的交州(今天广东境内)发生叛乱,陈霸先帅三千精兵,迅速平定了叛乱。得知平叛经过的梁武帝深为叹服,甚至请画工画了他的肖像送到京城一观。

升职后的陈霸先直接汇报给交州刺史杨膘,与时任定州刺史萧勃(一位皇室宗亲)的部队会合,继续南进,目标是叛军在南部边界的老巢(今越南境内)。 没想到此时的萧勃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一方面利用士兵们怕到南部边境作战的恐慌心理,私下里笼络他们为自己效命(将来可以全面控制南部的地盘),另一方面以此为借口要求杨膘的部队也暂时停止前进。杨膘犯了难,要求陈霸先给出对策。

读到这里,可以合上书想一想,如果自己处在当时的情景下,作为陈霸先该怎么办?答应萧勃不但是抗命,甚至可能被萧勃利用或牺牲,另一方面似乎又不能直接和萧勃马上对立。是不是可以表面上应付一下,同时向梁武帝禀明实际情况,率军继续南下,抓住一鼓作气平叛的良机呢?想完这条或那条思路之后,打开书,看一看陈霸先当时到底是怎么做的,也许会带来其他思考。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情景代入法的例子。取决于你所感兴趣的历史情景的复杂度,所需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可能有机会拓展。如果你对陈霸先很感兴趣,甚至可以把《陈书》中的《高祖本纪》当作一个长案例来做一个通盘的研究与思考。

你是否尝试过这种方法,有什么看法和心得可以交流一下?

《二十四史》不是一部书,而是以《史记》为首,以及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合计二十四部书。这些书大多数都是各朝代汇集当时的史学大家所编撰的史书,其中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最为后人所重视。

“二十四史”的篇幅非常大,总计数千万字,有二百四十一本(中华书局的点校本)。由于篇幅太长,普通人阅读非常不易,即使是历史专家学者们,也表示有心无力,当然也不是说读不完,而是极其耗费精力罢了。***先生曾经指出,“二十四史”虽然难以猝读,但是又不得不读,因为要了解我们先民的活动,再也没有更合适的书可读了,很多后人写的通史,篇幅虽然短了,但是内容也短了,只是将历史的结论告诉你,并没有过程,对人的启发就小了,以史为鉴的价值就大大降低,因此,二十四史不得不读。

如此浩繁的史书,如果一篇一篇的往下翻,那么所得一定是很小的,徒耗光阴。因此,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目的和兴趣,加以选择的阅读。

“二十四史”的体例都属于纪传体,是以每个历史人物为中心的编写方式,而一历史***一般涉及人物较多,所以史家会在主要的相关人传记中详细论述,而在次要相关人的传记中从侧面提及,所以,阅读纪传体史书,会只见人物、而难见历史大局。要全面的了解历史进程,把握当时的社会全局,必须先读编年体的史书,如《左传》、《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等,这些编年体的史书是以年份、逐月的排列历史***,阅读时有很强的历史推到感,感受历史的冷峻和个人的无奈。在已经全面了解了整个历史大势的基础上,再来阅读以纪传体方式编撰的“二十四史”时,就会找到每一个人物的历史坐标,从而感受历史人物在历史大局里的抉择!

一般来说,“二十四史”的前四部的水平是较高的,如果能将“前四史”一气读完,那么基本的读史修养就有了。再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要,去选读并精读其他相关的史书以及相关人物传记。二十四史其实没有通读的必要,但是可以尽可能的选读,以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我相信,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才是读书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了读、为了向他人宣扬自己读完了“二十四史”,恐怕就是买椟还珠了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哔哩哔哩秦汉三国历史年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哔哩哔哩秦汉三国历史年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