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国历史上没发生的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三国历史上没发生的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史记关于三国的故事?
没有。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而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哪本书真实记载了三国历史?
1《三国志》(最好是带裴松之注释的,因为其注释中引用了大量当时记载三国的史书,而这些书到今天已有九成都失传了,只是在注解中保有信息)
2《后汉书》
3《三国会要》,是记载三国时期的典章制度的
4《资治通鉴》,因为是编年史,可以通过它知道三国时期每年都发生了哪些事
5《汉晋春秋》,《华阳国志》,《魏略》,《***春秋》
6《晋阳秋》
7《三国志集解》,为注解三国志与裴松之注之作
三国统一后的历史故事?
三国最终由司马炎统一天下,建立了晋朝,史称晋武帝。司马炎,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公元265年,司马昭中风猝死,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次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司马炎主要成就:建立晋朝、南伐灭吴,统一中国、建立太康盛世。
三国演义风陵渡发生过什么?
《三国演义》中的潼关之战,马超追得曹操割须弃袍,为读者所津津乐道。然而真实的历史中,曹操明面上进攻张鲁,实际上必然借道马超联军的势力范围,其真实用意就是要“逼反”马超。
公元211年,马超反了!曹操出动十万大军,西临潼关扎营。马超势力闻讯后,也将主力部队调往潼关,大战一触即发。演义中,曹操每次听闻马超往潼关增兵,均大笑一次,这还真不是虚构的,曹操的用意就在于将漫布于整片西北的马超联军,一举全歼!
待到马超军队在潼关集结差不多的时候,曹操又玩起了迂回战术。他令徐晃北渡黄河至风陵渡镇,再北上蒲津关口,西渡黄河,从空虚的北面进入关中。徐晃的先头部队成功进入关中后,曹操的大军再沿着徐晃军的路线,移师北上。
马超闻讯后,急令一万大军出潼关,追击曹军。亲自殿后的曹操,仅百余精兵,瞬息间就陷入了绝境。校尉丁斐见状,立即放出大量的牛马,马超军队一阵哄抢,曹操趁机登船。
然而仍有部分的马超军队,登船追击曹操,这时多亏许褚救下曹操,成功渡河!曹操逃脱升天的地点就在风陵渡。
三国历史里根本没有温酒斩华雄的情节,为何却又能如此传颂世代?
这就像现在的古装电视剧一样,多多少少都会在历史的基础上做一些艺术添加,这样就有助于吸引观众,加深观众的印象。
历史故事也一样,就比如在历史上好多的历史人物,流传下来的关于他们的故事都是有着神话色彩的,比如有些皇帝出生时的天现异象、还有如诸葛亮、刘伯温等智慧型人物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传到当下,广为人知,主要还是因为其中的艺术添加。
“温酒斩华雄”一事就是如此,《三国演义》这本书本身就是***,书中有艺术添加很正常,毕竟要对书中人物有着个人定义,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使得刘关张三兄弟在众诸侯面前露了脸,酒尚温,敌人已经被斩杀,关羽之神勇,由此可见。
而这种看着让人热血沸腾的情节或者故事往往是流传最快的,并且“温酒斩华雄”这个情节的叙述要比直接说斩杀华雄吸引人的多,所以这个故事虽然并非正史,但是依然于后世流传,并且深入人心。
同问:
三国历史里也没有关羽战秦琼,但这个故事世代传颂,为什么呢?
三国历史里也没有三英战吕布,但这个故事世代传颂,为什么呢?
三国历史里也没有吕布戏貂蝉,但这个故事世代传颂,为什么呢?
三国历史里也没有诸葛借东风,但这个故世代传颂,为什么呢?
三国历史里也没有的卢跃檀溪,但这个故事世代传颂,为什么呢?
都是罗贯中瞎编乱造,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感谢邀请。“温酒斩华雄”出自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第五回。《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取材于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三国志》是纪传体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直至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之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逸事,令其***色彩和可读性都大大增强,使三国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也就是说,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三国故事便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了,成书之后更是被艺人搬上舞台,以各种形式表演,令其影响更加深远。之前的人们很重要的一种***消遣便是看戏和听书,很多人都是没上过学,不识字的,人们接触更多,也更容易接受这种口口相传的演艺故事,也是茶余饭后的重要谈资,代代相传下来,使演义***的影响远比史书覆盖的范围更广,更深远。除了研究史学的学者,专家和对历史有兴趣的人,大部分人其实并不会去纠结演义故事中的事是真的还是***的,况且,***的听多了,便也以为是真的了。关羽在民间的影响本就很大,清代被尊为武圣,与孔子的文圣并驾齐驱,而伴随着关羽的故事自然便会被广为传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等等。所以虽然三国正史里面没有“温酒斩华雄”的记载,却依然会被广为传颂。
关于“三国”,有太多太多精彩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看三国这段历史,主要依据有两个。
其一是作为正史流传至今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原本在蜀汉为官。蜀汉灭亡后,入晋担任晋平令、著作郎。这一版的三国,基本可以断定为史实记载。当然陈寿的《三国志》长于记事,文笔简洁,剪截得当,深受赞许。但是由于过于简洁,以至于后世看起来会感觉很多事情记述的不够详细。于是,南朝裴松之开始为《三国志》作注。主要在训诂上下功夫,增补了一大批史实叙述。因此从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方面来说,裴注完全不亚于《三国志》,我们今天所读的《三国志》也基本上都是带了裴注版本的。
其二是作为古典***巅峰之作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明代的***家。我相信百分之七十的人提到三国的精彩故事,多是以此书为根据。因为***的传播途径比正史的传播途径太广泛了。随便一个市井小民,即使他大字不识几个,也能说出一段《三国演义》的精彩故事。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一段,是出自《三国演义》的“温酒斩华雄”。
首先来说一下《三国志》当中的记载:坚(孙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就是这短短的二十一个字,就将孙坚斩华雄的历史片段写完,时间、地点、人物、***,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笔带过。孙坚重新收兵,在阳人这个地方,大破董卓的军队,斩首了他的都督华雄等人。
***如我是罗贯中,我是一个***家,我肯定是不愿意就这么一句话就把这件事情结束的。我要写我的主角,在《三国演义》前30回,主角毫无疑问是刘关张三兄弟,大反派明显是曹操。我不要一个配角这么抢主角的风头。但是孙坚在前三国时代的表现实在是过于抢眼,而主角这个时候的实力又如此的不堪。
我们不妨再看一下《三国志》,在关羽的传记中,关羽闻名天下的第一战是万军之中斩杀颜良。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温酒斩华雄”。可是,主角必须先出名,怎么办?把斩华雄的事迹加给关羽的身上,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可以让主角的实力提前得到展现。二,可以消减配角孙坚的戏份,让他的表现没那么抢眼。没有比这个主意更合适的了。
好,我们来细品一下罗贯中笔下这段精彩的故事。
故事背景是董卓进京,祸乱东汉朝廷。曹操发矫诏动员各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共召集十八路诸侯会与汜水关前。各路诸侯共同推举袁绍作为诸侯联军的盟主。
为了衬托主角的实力,得先让华雄看起来十分凶猛。于是,罗贯中给了华雄一个相当凶狠得外貌描述:“其人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短短的十四个字,包含了虎、狼、豹、猿,每种动物都是凶猛的代名词。光有外形凶狠是远远不够的,得派出一些酱油角色来给华雄洗洗刀了。
先突袭鲍忠,斩于马下,再夜袭孙坚,斩杀孙坚大将祖茂,使得孙坚仓皇逃窜。要知道,孙坚向来是以勇猛而著称,而他手下的四位大将:程普、黄盖、韩当、祖茂,每一个都不是弱者。看看后来赤壁之战时这几人的表现就知道。而华雄能败孙坚、杀祖茂,已然说明了华雄的实力。
接着是第二天了,此时,我们的主角还不能登场。主角登场必须得是救场。十八路诸侯,先后派出俞涉、潘凤出战华雄,都是时间很短就被华雄斩杀,俞涉更是不到三合就被斩杀。而潘凤已经成为近年来得网红,原因就是他的出场铺垫也很多,什么“上将潘凤,手执一百八十斤的开山大斧”,以至于他被斩于马下时前后对比的尴尬。
诸侯这时候都表示无奈了。主角才能登场。而且,不能直接写主角跟华雄大战数十回合才斩杀华雄。那样会显得主角的实力也就比华雄强一点点。
罗贯中在这方面的处理可以说十分精妙了——温酒。当主角把华雄的人头扔到帐下的时候,杯中酒尚温。也没有正面描述战场上的厮杀。就是很快,并且很轻松地解决了战斗。
不得不说,“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虽然不符合史实,但是,艺术加工的手法已经让我们不再去关注什么史实,读起来心潮澎湃,有几篇***能给我们带来如此震撼人心的情节的呢?
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事情的叙述了,这是一个***艺术发挥到极致的作品,值得世代传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历史上没发生的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国历史上没发生的事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