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恐怖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汉朝恐怖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国最可怕的传说?
郭皇后的故事:汉朝末年,关中大乱,有人掘开西汉宫女的坟墓,宫女竟还活着。她出 来后,就恢复得象过去一样了。
魏文帝的郭皇后爱怜她,就把她收到宫内, 她常在郭皇后身边侍候,皇后问她汉朝时皇宫内的事情,她说得清清楚楚, 都很有头绪。郭皇后逝世的时候,她哭得太悲伤了,因此便死了。汉墓里居然还有不死之人,真是太恐怖了。
历代王朝中,为何独有汉朝因强而亡?
汉朝灭亡后,军阀割据,生灵涂碳,中华文明受到严重创伤,人口十仅存一,直到四百多年后才恢复元气。但是,汉朝不是亡于外族入侵,而是在非常强大的时候亡于自已人手里。国恒以弱亡,而汉独以强亡!清代学者王夫之曾发此感叹!
两汉国祚四百多年,国力非常强大。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时代,经济强盛,军力强大,汉帝国已傲视周边各个民族。汉武帝北击匈奴,东灭卫氏朝鲜,南定百越,西征大宛己经没有来自外部的危胁,在汉宣帝时代空前强盛。
既使在东汉末期,地方军阀仍可以吊打周边少数民族,比如曹操远征乌桓,曹魏和辽东公孙氏打服高勾丽,在军事上有压倒一切的优势。
历史上,大宋和大明皆亡于外族入侵,不两汉则打败天下无敌手,军事力量强大。西汉成帝***无首,民不聊生,外戚王莽窃取***。当时只是挽了当家人,对社会经济没有太大影响,但是,王莽逆历史而动,复古改变引发爆乱,强大的国家毁在他手里,罪莫大焉!
经过一番重新洗牌后,光武帝刘秀重建大汉王朝,即东汉。经过一百多年发展,汉王朝重新焕发生机,人口达到六千多万,经济依然强大,汉王朝依然傲视群雄。东汉皇帝即位时皇帝非常小,***逐渐落到外戚和宦官手里。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握国家***,达到一种政治平衡是东汉***特点。
这种政治平衡被十常侍之乱打破,东汉末年张让等十常侍与握有军权的外戚何进水火不融。何进屠夫出身,缺泛政治头脑,竟向各地军阀发出号召,进京消灭十常侍。十常侍诱何进入宫杀之。司隶校尉袁绍引兵杀入宫中,把宦官诛杀殆尽。
经过这场内乱,汉朝中央精英阶层被扫荡一空,地方军阀进入中央"挟天子以令诸侯″,强大汉王朝分崩离析。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汉朝消亡。中华文化进入内耗时期,人口十不存一,几近亡国灭种。晋代短暂喘息之后,又发生八王之乱,五胡趁机乱华,只有江南一隅保留些中华正朔。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文明从来没有被外敌征服过,真正引征危机的是祸起萧蔷之内。家和万事兴,和***旺,乱则生灵涂碳。中华民族只有万众一心才能把握历史机遇,振兴中华,重新实现祖先的荣光。
“汉以强而亡”这个观点其实是说大汉一直到最后几近灭亡之际,却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战斗力。这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比如在东汉末年,汉军即使在自己乱成一团的时候,也可以击败外来的游牧民族入侵势力。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明明军事实力这么强大,那为何又会灭亡呢?这其实是跟汉代政治模式有关。
汉代,能够影响政治的势力有四波人。分别是皇帝、外戚、宦官和士族,其中虽然士族占据着很大的份额,但此时他们的实力尚未成熟,所以还不能完全决定朝政的走向。
所以在当时,真正可以影响朝局的,是宦官、外戚和夹在他们之间的皇帝。自汉章帝开始,外戚重新走上大汉的政治舞台。因为皇帝年幼,辅政的太后便会重用娘家人来巩固政局稳定,如此一来,太后家就开始独霸朝局。
但是当皇帝长大以后,自然不甘心被外戚压制着,所以他们回去寻求最可以相信也最依附自己的宦官去寻求帮助,随后皇帝利用宦官扳倒外戚,而宦官则获得大权。但是宦官这个群体多半是有精神疾病的,所以一般来说,宦官掌权,政治就会混乱。然后当老皇帝驾崩后,新皇帝的外戚又会扳倒宦官,就这样陷入一个死循环。
看起来这没啥,但是长此以往的这么折腾,再加上这些达官贵人也是喜欢榨取民脂民膏,所以到汉灵帝时,老百姓终于忍无可忍,最后黄巾起义。
之所以说黄巾起义是大汉灭亡的起点,倒不是因为黄巾起义动摇了大汉的根基,而是因为东汉的正规军在镇压这些农民起义时,明显表现出了兵力不足的问题。为了彻底镇压起义军,中央向地方下放了军权,由此各地的军阀也就被培养了起来。
泼出去得水收不回来,放出去的权力也一样。黄巾之乱结束后,表面看起来大汉风平浪静,但实际上先前不受待见的门阀已经通过这次镇压活动成为了拥有军事实力的军阀。单独拿出一个自然是比不过中央,但是联合在一起,绝对是可以颠覆大汉的。
然后董卓之乱爆发,整个中央被西凉军控制,董卓先后吞并禁军和并州军,成为了最强大的势力。接下来一道讨董檄文让整个天下乱了起来,但是无人称帝称王,大家也就是州牧郡守和将军之间的斗争,诸侯军实际上也是大汉的军队,只是这个汉***已经名存实亡罢了。
包括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他名下的军队,也是正样巴紧的汉军。
所以“汉以强而亡”就是这个意思,诸侯吃的太饱,把中央给取缔了。
1、两汉时期的汉族尚武,民风彪悍。
其实,重文轻武的思想是从两宋时期才开始形成并且逐渐固化的。这种思想极大的削弱了汉族的血性和战斗力。然而,在汉唐时期,汉族的尚武之风很盛,因此汉族军队的战斗力是十分强悍的。
自汉武帝对匈奴展开反击战以来,汉军对北方草原民族势力,就始终处于军事压制之态。即便到东汉末年,中原群雄混战,国力衰退,但东汉军队对北方游牧势力的军事优势依旧存在。
比如辽东军阀公孙瓒,早年就曾以三千精锐骑兵大破乌桓。时称“驱叛胡于塞表”,一举威震塞外。要知道,公孙瓒的实力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当中,还算不上是第一梯队,最后自己也被更强大的袁绍所击灭。后来,曹操又一次攻***桓,先锋大将张辽阵斩“以雄百蛮”的乌桓首领蹋顿,乌桓大败,胡、汉降者达二十余万之众。
由此可见,汉末军事实力还是相当强悍的。即便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同样有能力独自击败一股北方游牧势力。
2、往日强大的匈奴在汉军接连打击下土崩瓦解,北方草原部落林立,力量分散。
实际上,东汉末年,汉族军队依旧能在军事上压制北方草原势力,除了自身军事实力的强大外,草原势力的四分五裂也是一个很重要原因。
自汉武帝以来,匈奴在汉军的接连打击下,势力不断衰落。之后,匈奴开始逐渐分裂,形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并彼此攻伐。其中,南匈奴南下内附汉朝,而北匈奴则在汉军的征讨下走向衰亡。随着匈奴势力的衰退,往日归附于匈奴的草原部落也纷纷脱离出来,逐渐发展起来。
比如过去屈服于匈奴部落的东胡诸部,如鲜卑、乌桓等部落,就是趁匈奴势力衰落之机,快速发展起来的。
这些草原部落势力,与往日强大的草原帝国匈奴相比,显然差距甚远。因此,单凭这些部落势力的力量,想要单挑整个大汉,是不现实的。所以,即便东汉王朝早已日薄西山,但仍旧是庞然大物,对于力量分散的草原部落势力,还是具备足够的军事优势。
也就是说,汉以强亡,其实也是因为周边没能形成强大且统一的外部势力造就的。而如果汉末时遇到联合起来的匈奴诸部或是突厥、契丹等草原帝国,那么汉末时期的汉军能否挡住外族的南下,那就很难说了。
本文作者:小贱贱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大多是因为中央***对外战争失败,军事实力下降,对外丢失领土,对内不能镇压农民起义而亡国的。但是汉朝是一个例外,即便是汉朝末年,东汉朝廷仍然对外可以打赢对东羌的战争,匈奴、乌桓、东羌等无不俯首帖耳,西域也在控制之中;对外也可以快速镇压黄巾起义。但就是这样,最后仍然免不了灭亡,被曹魏篡权。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外戚和宦官乱政所致。
东汉朝皇帝不仅短命,而且大多是年幼继位。东汉一十三帝,只有开国皇帝刘秀活过了60岁,汉献帝54岁,汉明帝48岁,其他的都没有活过35岁的,甚至出现了几个婴儿皇帝。
皇帝年幼,不能亲自处理国事,就只能太后垂帘亲政了。孤儿寡母的,太后要干预国事,只能求救于娘家人,外戚势力于是就此兴起。如三国中的何进大将军就是如此起家的,他最开始只不过和张飞一样是一介屠夫罢了。像如此之人骤然获得高位,哪会治理朝政,必然是祸国殃民,弄得民怨沸腾。
等到小皇帝长大了,肯定要夺回权利。但是太后和外戚往往不愿意放权,于是又起了一番争夺。小皇帝要想夺权,只能依靠宦官,比如汉少帝就是打算引何进来诛杀宦官蹇硕、张让等。可惜何进这个屠夫做事不密,又不肯***纳袁绍等的意见,最后被反杀。
整个东汉就是在外戚和宦官手中不断来回的控制,两党相争,殃及的确实大汉的整体实力和民间百姓。最后黄巾起义后各地诸侯并起,最后被曹丕篡权。
所以东汉的灭亡不是亡于外部,而是亡于内部外戚和宦官的斗争。直到灭亡之时,对外部仍然有绝对优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恐怖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恐怖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