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历史冤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汉朝历史冤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贾谊和晁错之死为什么被称为文景时代的两大政治悲剧?
汉文帝如果早***纳贾谊的限制各藩王的权力和势力,汉景帝时期的各个藩王的势力就不会做大做强;汉景帝当时如果早***取晁错的削藩政策,七国联盟就会被打个错手不及,没有机会联合起来造反。汉景帝杀了晁错,七国之乱不但没有停下来,而且还愈演愈烈。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借机削减诸侯国领土,并把诸侯任免辖区内官吏的权力收回,才使中央***得以巩固。
贾谊是经过当时全国政绩第一的河南太守吴公的推荐,汉文帝任命他做了博士官。
在所有的博士官里面他的年龄是最小的(二十多岁)。每次皇帝颁布诏书,都让博士官们发表意见,那些年龄大的博士官们是长篇大论但是都是陈词滥调内容乏味空洞,贾谊的发表意见是言简意赅主次分明,汉文帝觉得贾谊说出了自己心里想的,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不久以后就提拔贾谊做了太中大夫。
贾谊起草了一套他认为合理礼义规定,并上奏皇帝。汉文帝认为还不是实施的时候,但各种法令的变更以及列侯们到自己的封地就任这些规定,都是贾谊最早提出来的。汉文帝非常欣赏贾谊,想让年青有为的他但任公卿的职位。但是周勃、灌英、冯敬等一些朝庭的元老们都很嫉妒贾谊。他们经常在汉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汉文帝耳朵软,就没有了主意,把他贬谪到长沙,让他做了长沙王的太傅。
后来,汉文帝的小儿子梁王到该读书的年龄,而且这个梁王非常的喜欢读书。汉文帝就想起了年青有才华的贾谊,于是把他调回京城,让他做梁王的老师。
当时汉朝是百废待兴,制度还有许多的弊端,淮南王和济北王都因谋反被杀了。贾谊多次上书提出改革,应该提倡道德,不应该乱杀大臣和诸侯。当时周勃因为被人诬陷谋反被抓,后来查明并无此事,就恢复他的爵位和封地。贾谊就事论事,说要让臣子们讲道德,讲礼节。*从此以后,诸侯和大臣们有罪都让他们***,而不是让他们受***(古代刑不上大夫,一般不对高级官员处以刑罚,这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特权)。
后来汉文帝封*因谋反而被贬到外地而死的淮南王的儿子为侯*,贾谊但心皇帝会进而封他们为王,就上书汉文帝,告诉他要是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势力,到时候他们要是为淮南王报仇的话,国家就麻烦了,但是汉文帝没有***纳。
后来贾谊辅佐的梁王在一次打猎中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不治而亡。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太傅的责任,一年后郁闷而死,卒年33岁。
汉景帝即位后,也***用了修养生息的政策,治理国家。景帝当太子的时候,有个管家叫晁错,挺有才能,大家都称他*智囊*。后来,汉景帝把他提升为御史大夫。
汉高祖打下天下后,分封了20多个诸侯国。这些诸侯都是汉高祖的子孙。到了汉景帝时,诸侯的势力变的强大起来,土地又多,向齐国就有70多座城。有些诸侯不受朝廷的约束,简直成了独立王国。
晁错见各诸侯国的发展态势有可能造成国家分裂的危险。就对汉景帝说:*吴王私自开铜山铸钱,煮海水取盐,招兵买马,动机不纯。不如趁早削减诸侯国的封地*。
汉景帝觉的晁错的话很有道理,便下定决心,削减诸侯的封地。过了不久,朝廷找了些理由,削减了诸侯的封地。有的被削去了一个郡,有的被削掉了几个县。
公元前154年,吴、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七个诸侯王国,打着*清君侧,惩办奸臣晁错,救刘氏天下*的旗号,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七国之乱*。
叛军声势浩大,汉景帝惊恐之余,想起汉文帝临终时的瞩附:国家有变,就让周亚夫带兵出征。于是,他拜善于治军的周亚夫为太尉,统领36名将军去讨伐叛军。
那时候,朝廷有人嫉妒晁错,说如果杀了晁错,七国就会退兵。接着有一批大臣上书弹劾晁错,说他大逆不道,应该杀头。汉景帝看了这个奏折,竟昧着良心,批准了。
这样,一心想维护汉家天下的晁错,竟莫名其妙的被杀了。
汉景帝杀了晁错,下诏书要七国退兵。这时候七国联军打了几个胜仗,夺了几座城池。根本不拿汉景帝当回事儿?
这时,汉军营里有个叫邓公的官员,到长安向景帝报告军情。汉景帝问他:*你从军营里来,知不知道晁错死了?吴楚答应退兵了吗*?
邓公说:*吴王一直有造反的野心。这次接削地的借口发兵,陛下却把晁错给杀了,恐怕以后没有人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汉景帝才知道自己错杀了晁错,但后悔已经来不及。多亏周亚夫善于用兵,把七国联军打得溃不成军,一败涂地。
汉景帝平定了叛乱,仍旧封七国的后代们继承王位。但是诸侯们只能在自己的封地里征收租税,也取消了他们干预地方的行政的资格,大大削减他们的权力,汉朝的中央集权才得以巩固。
观点:贾谊和晁错之死之所以是文景时代两大政治悲剧,是因为他们的政治主张对于汉朝的长治久安有非常正面的积极作用,但都由于外部的压力,使得他们的政治思想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而他们的死对于缓和当时的政治矛盾没有起到任何帮助,汉朝不得不以最为激烈的方式处理国家隐患,而这一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贾谊的政治主张
1、 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金融统一
当时在黄老“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下,汉朝的国力正在快速恢复,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经商之人,生活日渐奢靡。贾谊提出重农抑商的观点,认为对于国家而言,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储备是国家富强的根本。
在金融方面,当时汉朝允许私人铸钱,贾谊认为国家应当收回货币发行权,由朝廷统一发行货币。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货币政策主张,可惜并没有得到汉文帝的重视,导致社会上货币混乱。
2、 政治上主张对百姓施加仁义,对诸侯严加防范
对于民众,贾谊带有民本思想的色彩,提出社会大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应当对百姓施行仁政,民众生活变得富足,就会更加拥护汉朝。
而对于诸侯王,贾谊非常敏锐地看到了诸侯未来造反的风险,提出诸侯国是否反叛,不在于血缘的亲疏,而在于实力的强弱。应当在礼法上强化严格规定上下尊卑,使诸侯国对汉朝中央敬畏。同时在现有封地上继续分封,让诸侯国越来越多,越来越小,削弱力量。这个政策可谓是汉武帝“推恩令”的雏形,如果能够推行,也许就不会有后面的“七国之乱”。
贾谊的政治悲剧
贾谊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隐患,并且提出清晰有效的解决方案。可惜由于锋芒太露,收到当时周勃、灌婴、冯敬等西汉开国功勋集团的压制和排挤,被贬谪到偏远地区,郁郁而终。而他很多正确的政治主张,没有得到认可,各诸侯国的势力仍然在不断坐大,与汉朝中央的矛盾日益加深。
晁错的政治主张
1、 重农贵粟、纳粟授爵
晁错继承了贾谊重农抑商的政治观点,进一步提出要解决粮食不足的困境。向汉文帝建议国家要重视粟米,不要太重视金银。并且鼓励民间向北部边疆地区输送粮食,甚至可以折算军功,授予爵位。这样的政策大大强化了汉朝边疆对于匈奴的防御力量,为后来汉武帝反攻匈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 强硬削藩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除了外部的大敌匈奴,西汉内部的诸侯国势力才是迫在眉睫的心腹大患。晁错指出诸侯国必定造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与其等他们造反,还不如朝廷先下手削藩,对待诸侯王的态度比贾谊更加强硬。
晁错的政治悲剧
吴楚七国之乱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为了安抚各诸侯国,汉景帝最终牺牲晁错,腰斩于市。但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太过天真,晁错死后,吴楚等国完全没有退兵的意思,汉景帝不得不抛弃一切幻想,派周亚夫出兵平叛。讽刺的是,即便汉朝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也仅仅用了三个月就将吴楚等国彻底荡平。
贾谊和晁错的悲剧在于他们的主张都具有政治远见,提出的措施都被历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如果文景二帝能够***纳并坚持推行他们的政策,汉朝完全可以避免“七国之乱”这一场大动荡。
贾谊与晁错,成名于流芳百世的“文景之治”时期。但这二位优秀政治家的遭遇,却与那个生机勃勃的时代格格不入:贾谊郁郁而终、英年早逝;晁错一心为国,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身着官服被当街斩杀。两人的悲剧,是封建社会严酷政治生态的生动体现,但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在盛世光环的之下,让后世往往对此选择性忽视。
贾谊:天才少年,西汉的顶级战略家,却生不逢时
贾谊首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汉文帝登基的公元前179年。这一年,经朝廷考核,河南郡守吴公的政绩全国第一,为了加以表彰,汉文帝把其召入朝廷,任命为廷尉。为国分忧的吴公,向汉文帝举荐了洛阳少年贾谊,这位时年二十的青年人很快以自己的才华获得了皇帝的青睐(《资治通鉴·汉纪五》):
吴公荐洛阳人贾谊,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馀。帝爱其辞博,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
三年后,出于对贾谊才华的欣赏,汉文帝***授予其公卿职位,但却遭到了执政大臣们的反对(《资治通鉴·汉纪六》):
大臣多短之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
可能会让很多朋友觉得奇怪:汉文帝贵为天子,为何这么轻易被大臣左右?大臣们为何排斥贾谊?
第一个问题,汉文帝登上帝位,有赖于这些大臣。公元前180年,朝廷勋贵们除掉吕氏后,挑选了时为代王的刘恒进京登基,这就是汉文帝。此时的他羽翼未丰满,还需要这些“老人”们的支持,不可能为了一个后起之秀而显得自己“忘恩负义”。
第二个问题,这些老家伙们也明白贾谊确实有才,他们之所以反对,完全是因为不希望汉文帝培养自己的亲信罢了,他们自己才是“专欲擅权”的人。
就这样,贾谊失去了步入权力核心的机会,被改任为长沙王太傅,也就是王爷的老师。公元前174年,又改任梁王太傅。同年,他写出了有名的《治安策》,指出了当时西汉朝廷的几大隐患:“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其中,他认为最严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可为痛哭者”),就是诸侯王强大难治,已经影响了国家的稳定与***的安危。同时,他并不是最会嘴炮的“键盘侠”,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方案: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也就是把原本划给某个诸侯王的大块土地,分散给无数个小诸侯。
他的这一思想,成了后来汉武帝“推恩令”的理论依据,正是按照此思路,西汉王朝消灭了封国制、完完全全变成了郡县制,大一统***的以稳固;不仅如此,后世许多王朝也遵照了这一理念,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按照此原则分封诸侯王。
贾谊提出的治国战略远不止此,但在他短暂的余生中,一直围绕着解决诸侯割据这一当务之急为汉文帝出谋划策。但谨慎的后者只是将齐国一分为六、淮南国一分为三后,就再也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公元前169年,梁王去世,太傅贾谊也在一年后郁郁而终,时年33岁。
晁错,一心为国却被当做棋子的削藩功臣
在汉文帝时期,晁错担任太子家令。他能言善辩,被太子视为智囊。与贾谊一样,他对危害***稳定的藩王割据深恶痛绝;而且他开出的药方更为极端:直接把诸侯王的大部分土地收归中央。当然,对这种激进的意见,汉文帝更不会搭理。
除了削藩,晁错对于应对北方的匈奴边患也颇为关切,他给出了“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的著名论断,以此鼓励朝廷对匈奴用兵。不过他最大的贡献,是协助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把削藩落到实处。
汉景帝即位后,任命自己的老部下、心腹晁错为内史,后来又提拔为御史大夫。晁错为人耿直,嫉恶如仇,视国事为己任,不惜得罪权贵。公元前154年,在他的坚持与鼓励下,汉景帝决定正式开始削藩。
在得知晁错决意推进削藩后,他的父亲服毒***。在这之前,父子间还有一番对话(《资治通鉴·汉纪八》):
错父...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
晁父说:皇上即位不久,你主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这种有离间刘氏骨肉嫌疑的事,一定会招人嫉恨,你何苦要如此?晁错答道:确实如此,然而不这样的话,天子难安、宗庙不稳啊!晁父叹息:刘家是安稳了,我们家可就完了。其后服毒***。
果然在晁父死后十几天,吴楚等七个诸侯国联合反叛,他们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声称自己是无辜的,要求除掉晁错这个误导皇帝、破坏大局的罪魁祸首。
显然这只是一个借口,但汉景帝也不是善类:既然你们找理由,我就让你们无话可说。没过几天,他召见晁错,以视察城内的借口骗其外出;在东市,身着官服、毫不知情的晁错被施以腰斩之刑(《资治通鉴·汉纪八》):
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死后,吴王等人自然不会停止造反的步伐,但汉景帝也以此掌握了舆论优势、占据道德制高点,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大举平叛。只是可怜的晁错,到死都没想到,自己忠心耿耿服务多年的太子、皇帝,会没有一丝犹豫的把自己视为弃子,更连累了自己的父亲共赴黄泉。
贾谊未受重用,是由于受制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如果他生在汉武帝时期,一定会成为名垂青史的著名政治家,所以他只是怀才不遇;而晁错的遭遇才是真正的人间悲剧,他并非必须得死,但汉景帝略加盘算,就选择了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处理方案:杀掉自己最忠诚的老部下。可真是“最是无情帝王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历史冤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历史冤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