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宋朝的历史人物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南宋朝的历史人物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陈抟老祖的历史?
陈抟老祖是一位宋代的道学家。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唐末、五代隐士,亳州人。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十月十五日陈抟生于亳州城南12公里陈庄,北宋太宗端拱二年(989)七月二十二日,化形(卒)于华山莲花峰下张超谷中,享年118岁。
陈抟少年时便阅读经史,精于诗、礼、书、数以及方药。参加科举考试未取,遂以山水为乐,后归隐湖北武当山、陕西华山等地。
五山君怀李公介绍?
闽南李氏始祖五山君怀公【公元1141年至1209年】,讳贞浮,号忆圆。生于宋绍兴辛酉年年十月初日(公元1141年),卒于宋嘉定已巳年正月十六日(公元1209年),享年六十九岁。同安南山山衬人,宗室闽越江王李元祥之后。宋朝淳熙甲午年,君怀公会试擢升为濠州节度使,因在理财,战备上屡建奇功,而得帝敕封为“五州节度使”。因勤政积劳成疾,带病上书三千言施政疏,深得宁宗嘉许,派御医来闽为其诊治。1209年正月十六日,君怀公逝世。朝廷诰封为“南靖王”,在南安水头大盈东岭头西南坑落水蛇穴以郡礼厚葬。
南州是哪个市?
中国没有南州市。中国历史上设置过多个南州,依时间顺序排列如下:一、北周置南州,治万川县(今重庆市万州区),管辖二郡三县:一为万川郡,所属万川县(安乡县)、梁山县;二为怀德郡,所属武宁县。南州仍领万川县(后改为南浦县)、梁山县、武宁县三县,隶信州总管府。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总管府,废州设郡,以郡统县,信州总管府改为巴东郡,废南州,三县悉并入巴东郡。二、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江津县地置南州,治南川郡,领县二:南川、三溪。武德三年,更名僰州。武德四年,复故名。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废南州为南川县,隶夔州路之渝州。熙宁八年(1075),置南平军,以渝州南川县(治今綦江县古南街道北岸)、涪州隆化县来属,隶夔州路。三、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南州,辖博白、朗平、建宁、周罗、淳良、龙濠6县,以博白县治为南州州治,州署设在今博白县城。卫将军庞孝泰曾任南州太守。武德六年改南州为白州。四、南唐保大四年(946年),董思安任漳州刺史时,因父名章,与“漳”同音,为避讳,改漳州为南州。至宋乾德四年(966年),南州始复名漳州。
被学界称“南饶北季”的饶宗颐和季羡林,都有什么成就?
饶宗颐先生学问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一般认为,他老人家博通甲骨文、古文字学、上古史、艺术史、诗词学,乃至书画音律,姑且以2009年9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作为纲目,或许能够将他老人家的学术梳理得更清楚一些,具体包括:
古史系统、神话传说与比较古史学;甲骨学;简帛学;经术、礼乐;宗教学;史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潮学(潮州地方志地方史等研究);目录学;文学;诗词学;艺术;文录、诗词。
有人称其:
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
实在也并不是过誉。
(本人书柜中的《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颇有塑封未拆***打脸之感)
”北钱(钟书)南饶”或者“北季(羡林)南饶”这样的称呼很有趣,如果不苛求的话,也颇足以在一些侧面反映这些高山仰止的大家所涉及的一些领域,但说到底,其实饶宗颐先生和钱老季老还是有挺大差异的。
这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相较于获得英国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的钱钟书先生和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季羡林先生,饶宗颐先生并没有学历,基本属于在现代教育体制框架之外自学成才,如果机械套用近现代学制,可以说他连初中都没毕业。
在这个意义上,饶宗颐先生虽然相较钱、季两先生更加年轻一些,其学术的切入点却与传统士子的问学求道之路更接近。
其次,饶宗颐先生相对超越了很多众所周知的尘世纷扰和现代学科体系的束缚,堪称
涉及范围广,使人往往有汪洋无涯涘之感”(季羡林先生语)
我们进一步聊一聊,饶宗颐先生虽然走的是传统士子的道路,但和钱穆先生这样的学者不同,饶宗颐先生对于新知、对于异质文化有着相对开放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和陈寅恪先生的“不古不今之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里的不古不今之学并非如汪荣祖先生所说的中古之学或者李锦绣先生所说的既非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又非胡适的整理国故,而是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黄青涟先生所认为的兼涉的、调和的、不旧不新、不中不西,要之,不古不今就是亦古亦今、亦旧亦新、亦中亦西,饶宗颐先生所涉及的诸多学问,其中一以贯之的就是这一精神。
饶宗颐先生本人所提到的“守株论”和“旁移论”,其实也都是对自己学问内核的概括——他想表达的也无非就是,在貌似横无际涯的学问领域中,他是有着一以贯之的追求的。
这个追求就是对跨时空的文明和文化之中的共通性的探索和钻研。
比如,在饶宗颐先生看来,波斯《火教经》的haoma(饶先生案:豪麻)和梵文《吠陀》的Soma(饶先生案:苏摩)实为一物,也就是中国古籍中嫦娥所偷灵药(不死药)的源头,进而证明中外文明之交流,正宜上推至更前时代。
再举一例,以往学界多认为,“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始见于日本学者三杉隆敏1***9年版的《海上的丝绸之路》一书,但是早在1***4年6月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5本4分册上,饶宗颐先生就发表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昆仑舶》的文章,正式提出了“海上丝路”的名称,比三杉隆敏早了5年,可见饶宗颐先生才是“海上丝绸之路”名称的最早提出者。
1930年,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指出: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不入流。此古今学术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饶宗颐先生无疑是取用新材料研求新问题的所谓“预此潮流者”,而他对跨时空的文明和文化之中的共通性的探索和钻研固然有大巧不工的无用之用,也有着笃实践履具体的经世致用的内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宋朝的历史人物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宋朝的历史人物简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