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日韩三国历史教科书辩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日韩三国历史教科书辩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很多人对历史课本嗤之以鼻?
历史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我们无从考证,第二种是官修历史,但一般都是后朝写前朝,为了加强本朝统治的法理依据以及理论支持,被方向性的增减和刻意的歪曲在所难免,在遮蔽了真实历史的同时也留下诸多的疑点,因此很多读者对官修历史有着本能的排斥与不信任,于是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历史:第三方历史,人们通过野史,书信,回忆录,旧档案,解密文件,冷僻资料来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以抽丝剥茧的执着来补充和修正官史,
中国先秦以前的官修历史还原程度还是很高的,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史官董狐素以秉笔直书闻名,良臣赵盾手刃昏君晋灵公,照样被董狐在备忘录里写上“赵盾弑其君”,作为一个公正的修史者,他不会因为你是良臣,杀得是昏君,就让真相从自己笔下溜走,董狐因此被孔子赞为:古之良史,还有更感人的,尽管这个事大家都知道,但我仍然愿意再复述一遍,同为春秋时期的崔杼,因杀了与自己妻子有染的齐庄公而被一位正直的齐国史官(只可惜连个名字都没留下来)在竹简上写下“崔杼弑其君”,崔杼恼羞成怒,挥刀杀了这位可敬的史官,二弟听说哥哥被杀,提笔继续写下“崔杼弑君”,又被崔杼砍杀,老三听说二哥被杀,毫不犹豫得继续写下第三个崔杼弑君,,,此时的崔杼,早已被哥仨不要命的执着彻底摧毁了神经,再也没有挥刀的勇气了,夺门而出之际,又撞见一位“南史官”(南方来的史官),该史官直言:闻听你杀了君王,还杀了史官,我赶过来把此事记下来,,,崔杼掩面而逃,,,列位,这就是那时候的修史者,他们籍籍无名,但忠实秉持了书史的本质:“不因美而虚之,不因恶而抑之”的史家精神,比起后世那些尸位素餐,捧上斥下的御用文人,用民族的脊梁来定位他们,丝毫不显得过誉!
包括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大叔也决没有因为弘扬先帝的英明,就把高祖刘邦的鄙陋奸邪的流氓本性有意抹去,反而把末路英雄项羽高贵的武士精神和悲壮的英雄情怀尽述纸上,到了秦朝,国家统治体系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者为了用精神来套牢民众,往往就会把历史打扮成他们需要的样子,作为教材对民众进行灌输和训练,以达到让民众心无旁骛地“忠君爱国”之预设目的,因为官修历史的权威性往往可以凝聚民众的向心力,因此,官方引导舆论,舆论左右人心,人心自然也就被收买了,,,
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历史是国家的灵魂,历史如果***,整个民族都会***,过去如果不能警醒当下,当下如何指导未来?因此,我们应该在大历史的框架之下,更多的了解第三方历史,然后形成客观独立的思考方式,不用谁来告诉我真***和善恶,我们自己就会判断和分辨,理性地回望过去,我们追求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历史课本都是官方根据统治需要,按照意识形态编写的,不仅毫无客观性(而且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先入为主,对读者伤害非常大。最重要的一点是官方的历史教材都是宏观的,缺乏细节尤其是个人视角的感受,所以民间史应该被多多提倡。一个人可以说谎,但不会每个人都说谎。所以我们不仅应该多关注一些个人记录的民间史,更要多记录一些身边发生的历史,哪怕写在日记本里。至少有一天会给寻求历史真相的后人提供更多的材料。
关于这个问题,原因还是很多的,偏激的也好,私心的也罢。我们现在来公正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讲述十分主观
当然,这不是仅仅是中国大陆的历史课本,整个东亚地区(香港除外),历史课本都是比较主观的在阐述很多观点,西欧的我不知道,但至少美国的课本是比较客观的(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历史课本也是,搞自身民族国家崇拜)。因为课本教材的编纂者是***,所以很多政治上的映射就体现在了历史课本里。因为历史是一些过去的既成事实,不是说你如何如何讲就可以改变的事情,所以如果加上主观情绪,就会影响学习者的认知,先入为主,就比如《明朝那些事》,这就是明吹猛增的起源。
删减改编内容过多
关于我这个命题,很多人可能会反驳,说中国历史、世界历史那么长,怎么可能都讲出来呢。当然了,历史长河波澜壮阔,初中六本历史课自然是不可能说尽,但我们看看日本或者韩国再或者香港的历史课本,哪怕是不细讲,也会稍微一提,好歹让你知道有这么个事。当然了,再反驳就是日韩才多久的文明历史,肯定都能说了。可是中国的那些有重要意义的大事,总不能藏着不说吧。举几个例子:先说这个民族之间的战争,你说今天各个民族亲如一家,就不能提过去的恩怨,这不就属于掩盖事实嘛。比如五胡乱华,如今应教育部要求,改成了“少数民族南下”。最为人所熟知的***,因为课本的讲述,让好多人以为安史之乱结束,***就亡了(别喷,不看其他历史书的人有的是,我认识的好几个同学都这样以为)。很明显,他们不知道郭子仪中兴、甘露之变、黄巢起义、朱温代唐。因为钱穆先生的一句大宋积贫积弱,就在课本上说宋朝有多么多么弱小。要知道宋朝可是中国人均最富的朝代,有不流血的商业革命。区区岁币不足年总收入的十分之一,显然教育部没有好好分析这一问题。只是根据朱元璋和朱棣的执政特点来说明大明有多独裁,去没有讲明大明的内阁是怎样做到无宰相之名而得宰相之实的。还是因为民族问题,绝口不提满洲蒙古对华夏犯下的罪行。近代史上,只是说外国侵略大清有多惨,却没有说明大清的统治下百姓过的如何悲哀以至于太平天国、捻军、革命党纷纷而起。天天提在嘴边的抗日战争,说我们历经八年惨痛抗战才换来胜利,却只有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战、百团大战这三场胜仗。而损失惨重的太原大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广州会战却只口不提。***之后直接讲到抗日胜利,如此简短,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爱国先烈的惨痛呢?
定义不够准确
这种问题通常发生在文化单元里,比如说王守仁和陆九渊的心学,心学生于理学却不同于理学,两者观点大不相同,然而教科书却把这两种儒家学说归为一类,实在是不该。
总而言之,历史课本就是国家政治的产物,上面怎么安排,它就怎么写,因此在很多历史问题上,教科书确实没什么发言权,当然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这就是本考试的书,要真想学历史,还是看看正史和古今中外大家的著作最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日韩三国历史教科书辩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日韩三国历史教科书辩论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