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大运河历史批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隋朝大运河历史批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武则天为什么在洛阳?

武则天为什么在洛阳

1政治原因

隋朝大运河历史批注-隋朝大运河历史批注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武则天身为一个女性,并没有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虽说唐朝的风气相对比较开放,但人们依旧不能接受女人立于权力中心,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抨击武则天是“牝鸡司晨”了。

如果武则天要在长安(后称“西安”)建都,她想要推行变革将会受到更大的阻力。

隋朝大运河历史批注-隋朝大运河历史批注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据悉当时在长安城一周,已经形成了非常牢固的权力中心,这个权力中心以陇西贵族、山东五姓七阀以及江南士族等为主,他们垄断了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等各个方面。

相比于“顽固”的长安,东都洛阳远离政治中枢,武则天能够更好地与寒门士子进行接触,便于培养属于自己的政治力量。

隋朝大运河历史批注-隋朝大运河历史批注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稳固地位

相比于长安而言,武则天选择建都洛阳有利于自己稳固地位。对唐朝历史知之甚详的人应该知道,武则天在执政期间,曾于684年变更洛阳官名:此年九月,东都洛阳更名为神都。而神都的名字与“神州”其实有着一定联系。

据《五德终始说》记载“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另《吕氏春秋·十二纪》亦云“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由此可见,在以前的人看来,“神州”当为古代中国中心地区的称谓。

后来刘良又在《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旁批注,称神州当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武则天会选择洛阳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对于她而言,自己当皇帝是天命所归,既然是天命,那么她自然要选择与象征皇帝的“镇星”所停位置“太微”对应的罗阳建都。

3民生问题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在荀子的思想上发展出了“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武则天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对此自然非常了解。

早先唐朝的首都在长安,其周围的“八百里秦川”完全可以供养百姓,但因为种种原因长安的粮食贮备量已经日渐萎缩,这显然不利于国家之后的发展。

武则天为了稳定民心,决定建都洛阳。诚然洛阳所处的伊洛河盆地粮食生产量确实比不上“八百里秦川”,但在京杭大运河的支持下,洛阳能够从东南的苏州以及湖州一带得到足够的粮食供给,这是其他地区都没有的一个优势,所以武则天才会选择洛阳建都。

武则天称帝之后,为何不待在当时的首都长安,而一定要去往洛阳,将这里定为都城呢?

有人认为,武则天开辟的是“周”王朝,既然是新的王朝,那么就应该选择一个新的都城,这才能显示出新朝的气象。不过更多的人并不认同这种说法,武则天迁都洛阳一定有更深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惧怕死去的萧淑妃;二是远离李唐宗室势力;三是长安作为首都已经是超负荷运转。

另外武则天是女人,还篡夺了李唐皇室的江山自己做了皇帝。这让武则天疲于应付,于是她想到了迁都。迁都洛阳,更多的是出于政治与经济的考虑,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绘声绘色描述的原因,并不是真正的迁都原因,不过倒是给后世评价武则天增添了许多的谈资。

武则天在洛阳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

政治原因:武则天作为唐朝的女性统治者,在政治上与李唐王朝形成了反例,从而实现了改造替代的愿望。她选择迁都洛阳,以在维持李家原有的地位之下,将武氏体现得独一无二。

地理位置:洛阳地处关中盆地,自古就被称为“天下之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作为首都,它可以居中而摄天下,使得国家更易于管理和控制。

经济原因:洛阳所处的关东地区比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更为繁荣。关东地区位于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水道便利,农业发达。而长安的粮食供给已成为一个难题,因此,武则天选择洛阳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总之,武则天在洛阳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政治、地理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大运河历史批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大运河历史批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