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讲三国历史谁讲的好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讲三国历史谁讲的好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800年前的三国时期为什么家喻户晓,即使战争不断?
那是一个铁血的时代,那是一个智慧的时代。风云际会,群英逐鹿。
一夜北風寒,萬里彤雲厚。
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
仰面觀太虛,疑是玉龍斗。
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
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
一一《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从董卓进长安,到晋武帝灭吴,三国这段历史一共是九十二年。这九十二年战事不断,人民少有宁日。从沿革时间和留给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遗产来说,三国本不是历史舞台的主线主角。然而,三国的人物家喻户晓,三国的故事老少皆知,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甚至已经羽化成仙。这还不算,三国早已走出国门,在日韩乃至东南亚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三国人物也有众多拥趸,成为***、游戏的常客。
晋代陈寿撰修的《三国志》,内容比较精洁。南北朝时的宋文帝刘义隆认为《三国志》太过简略,诏令史学家裴松之进行注解。裴松之作注所根据的史料,可考者多达一百四十余种,较《三国志》原书多出三倍,乃至宋文帝惊叹为“不朽”之业。
然而,从唐代开始,有学者就对裴松之《三国志注》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主要针对裴注资料庞杂繁芜和体例不纯。刘知几说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达”,章学诚也说:“裴松之依光于陈寿,非缘附骥,其力不足自存也。”可见,陈寿《三国志》的简洁是客观,而裴松之的“加工”,既使经常被后世的史家引为据典,也还是受到诸多质疑。
那么,这段不长的历史为什么能超越很多朝代,成为我们深刻的“集体印记”了呢!
第一,罗贯中善讲故事。这里不讨论作者的直笔和曲笔乃至价值观问题,况且绝大多数人对三国的认知,本就建立在《三国演义》之上。《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慑住人心,根本在于罗贯中把三国演绎成了一部忠义与奸邪的斗争史,吸引人们百看不厌的,是故事里的那些心机、算计、权术、谋略,而这些因素无法回避地契合了人们的客观世界,包括人生、事业、婚姻、家庭乃至商场、战场、地域、国别。“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寓意也在这里,战争够精彩、人心够叵测、智慧够烧脑、英雄够闪耀。
第二,毛氏父子再行演绎。明代以前,《三国演义》并不像今天一样家喻户晓、引人注目。到了清代毛声山、毛宗岗父子的出现,***地对《三国演义》进行了再注释、再演绎,让奸人奸的咬牙切齿,让忠义忠的感天动地,诸葛亮的妙算赋予了人生哲理、关云长的忠义赋予了价值取向、赵子龙的勇武赋予了人间真情。而曹孟德的韬略不及奸诈、司马懿的隐忍暗藏阴险,则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做了进一步的注脚。这样,毛氏父子就把历史演绎的更加波谲云诡,故事甚是精彩,人物煞是好看,《三国演义》被推到了“经典”位置。
第三,后人的心理契合。“空城计”“长坂坡”的危局是不是事实?“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的情景有没有可能?这是史学家回答的问题。甚至《三国演义》里面的忠和义、是与非,都要用唯物历史的观点来分析和看待。然而,在心机、算计、权术、谋略中所表现的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却不难被老百姓辩识,善良和美好的东西自然被老百姓称道,从而也融入老百姓的家常便饭、家长里短。关云长羽化成仙不就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的吗?这才是《三国演义》能够成为“集体印记”的根源。也许吧。
三國演義為什麽家喻戶曉,主要是作者的昧力,很多人都是說,三國英雄輩出,其實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是英雄輩出。但是沒有人去描繪,我們新中國成立,如果有個天才作家,事物人物要比三國時期豐富得多。一部好的作品,可以流芳千古。西遊記又為什麽家喻戶曉,這個故事情節生動。能使人深深的絡印。
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实在很大,很多人对三国的历史了解是通过《三国演义》,而不是通过正史《三国志》。
《三国演义》里“拥刘反曹”的思想深入人心,契合封建社会儒家所倡导的“正统”观念,再者,三国的故事能够在民间流传,主要是因为人民思慕“贤君忠臣”,憎恨“逆臣贼子”。《三国演义》抓住广大群众的这一心理进行故事的开展,三分虚构,七分真实,自问世以来,三国的故事就不断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开来,因此人们对三国的故事都有所了解。
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位英雄大贤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一段故事,给读者鼓励,对标自己,幻想自己有朝一天也能成为诸葛亮、曹操,也能逐鹿中原,成就一番伟业。
三国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乱世,每个人都能从三国中获得不同的智慧和经验,如何处理职场人际关系、如何运筹帷幄创业成功、如何套路资本寻求商业合作、如何应对竞品长远战略规划,甚至如何处理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如何教育孩子,等等等等,都可以从三国中汲取养分,这是三国长盛不衰的一个关键原因,受众太广,价值面太广!
三国更是因为《三国演义》这本奇书,将三国故事化,可以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百姓,也演绎出评书、快板、戏曲等很多艺术形式,更是走出国门,深远影响东亚文化圈。
正史上三国的第一武将是关羽还是张辽?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其实在正史上,不论是关羽还是张辽,都没有资格问鼎三国第一武将。
从三国志之中来看,张辽的传记被放在魏书第17卷,和乐进、于禁等人传记在一起。关羽的传记则在蜀书中第6卷,和张飞马超等人传记在一起。
先说关羽
在三国志中记载,关羽第一个正式官职,是关羽被曹操所俘虏后,曹操封关羽为偏将军。等到张辽和关羽为曹操先锋,关羽斩杀颜良之后,曹操才给关羽请功,封为汉寿亭侯。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赤壁之战之后,刘备获得荆州,才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和荡寇将军。刘备占据益州和汉中之后自己成为汉中王,关羽这才又升职为前将军。
之后关羽便迎来自己最辉煌的时候: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然后走麦城,被孙权所杀。蜀汉后来追谥关羽曰壮缪侯。
再来说张辽
张辽投降曹操后就被曹操封为中郎将,赐关内候,后来又升迁为裨将军,上面说的和关羽一起大破颜良就应该是这时候。这个时候的张辽级别要比关羽稍高一点的。
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
之后的张辽一直在北方作战,虽然对手大都是黑山贼但是也不乏袁绍遗部和游牧民族骑兵,但张辽全部都是战胜的战绩,回军时曹操亲自迎接,封张辽为荡寇将军,都亭候。在封为荡寇将军这一点上张辽貌似也比关羽早一点。
破辽东贼柳毅等。还邺,太祖自出迎辽,引共载,以辽为荡寇将军……封都亭侯。
之后张辽就开始了孙权克星的辉煌一生。张辽以八百人大战破孙权十万精兵之后,曹操的反应是“大壮辽”,不但赞叹而且是大为赞叹,就封张辽为征东将军。
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
张辽在曹丕称帝后也依然收到重用,被封为前将军,死后曹丕都为之痛哭,谥号曰刚候。
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
可以看出张辽不论是全胜战绩,还是生前地位,甚至死后谥号都高于关羽。
那么谁才是三国第一武将呢?
以史为鉴认为是夏侯惇。
夏侯惇的传记位于《三国志》魏书第9卷第一个,虽然夏侯惇被大家记住是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被射下一只眼睛而大喊:父母精血,不可弃。然后吞下自己眼睛而著称。
其实夏侯惇一直是曹操最为鼎力的助手,曹操刚起步的时候夏侯惇就是裨将,一直跟随曹操南征北战。
在夏侯惇受伤后做了一段时间的治理地方工作,为曹操屯田收粮立下汗马功劳,被曹操升迁为伏波将军,兼河南尹。
建安21年的时候,夏侯敦又一次跟随草操,南征孙权。曹操看到孙权气候已成,自己有生之年怕是不能平定天下,于是撤军北还。命令夏侯敦留下来总督南部的二十六支军队。可见夏侯惇的影响力之大。
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
曹丕称帝后,任命的第一个大将军的人选就是夏侯惇。可以说夏侯惇这个时候是名副其实的军方第一人。
夏侯惇可惜没在大将军的职位上坐多久就病死了,谥曰忠侯。
夏侯惇死后曹丕任命曹仁为大将军,接了夏侯敦的位置。曹仁在大将军上一度干得有声有色,并且后来升职为大司马,这就是后话了。
所以说,在三国志中而言,三国第一武将的人选最大可能就是夏侯惇了。关羽和张辽还是差得比较远。
但是要以三国演义而言,关羽在民间已经封神,夏侯惇的大将军在厉害也比不过神仙啊。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讲三国历史谁讲的好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讲三国历史谁讲的好听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