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朝 历史发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夏朝 历史发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二头遗址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2. 有没有发现过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文物?
  3. 如果发现不了关于夏朝的有文字的文物,怎么证明夏朝存在过?

二头遗址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距今3800年到3500多年的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所处的年代、地域、发达程度、发展阶段等诸多情况与文献记载中的夏都、夏王朝对应度极高,它们极有可能是夏都、夏王朝的遗存,是研究中国早期王朝国家、夏朝考古最重要的对象。

夏朝 历史发现-夏朝的发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此,以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为基础进行夏文化探索就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大命题,也是实证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的关键环节。

从聚落形态的角度探索二里头都城布局,可以研究当时的社会结构、等级划分,以及规划思想、礼仪制度、统治模式等,这些重大问题对于夏朝历史研究至关重要。

夏朝 历史发现-夏朝的发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没有发现过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文物?

一、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夏朝;

二、有一定的证据,但始终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很遗憾啊!

夏朝 历史发现-夏朝的发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

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

依据史书记载,夏、商、周三代皆为奴隶制世袭王朝,君主与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奴隶制王朝。

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与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

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真实性始终无法被证实。但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目前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证实。

根据史书记载,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四百七十一年,为商朝所灭。

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自称。

如果发现不了关于夏朝的有文字的文物,怎么证明夏朝存在过?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考古上没有挖掘到夏朝相关的器物,也没有发现夏朝时的文字,就产生一种怀疑:夏朝是不是不存在呢?这种观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中国先秦时代的文献,提及夏代不是一两处,而是成千上万条。面对这么多的史料,学者如果要否认夏代的存在,更应该的做法是:如何证明这些史料是虚***的。

下面,我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第一,首先,我们要研究史料的可靠性

如果一本史籍,在我们所能证实的时间段,被证明是可靠的,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它在我们不能证实的时间段,胡说八道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比如说《史记》与《竹书纪年》是两本非常重要的史料,周代之后的记录,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周代留下的器物十分多。在殷墟考古发现之前,也有学者怀疑过商朝的存在,但是现在没有怀疑了,因为商代器物、文字就摆在那里,不容置疑了。这就进一步确证《史记》与《竹书纪年》,它的纪录是真实的。真实到什么程度呢?

《史记》里罗列了商汤以后的二十九个帝王,根据卜辞,不仅这些人的名字全是准确的,而且关于他们的编年顺序也是准确的。同样,对比《竹书纪年》,商王的名字与《史记》对比,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就说明无论是《竹书》还是《史记》,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很难想象,这两本史料在商代以后的纪录如此准确,对夏代的记录会是瞎编乱造。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史料中。比如《尚书》有三大篇关于盘庚迁都的文章,盘庚迁的都就是后来被发现的殷墟,这也证明古代文献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如果只是因为没找到考古器物,就要否认其存在,那么得给出一个证伪的理由。就要解释一个事情:为什么同一本书里,对商、周的记载是真,偏偏对夏的记录是***呢?你得给出一个反对的理由。

第二,考古派的置疑建立在一个不真切的***设之上,即古代文明一定可以找到残留的遗迹。

我不否认,夏朝作为一个持续比较长的王朝,其痕迹不可能被完全泯灭。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可以找得到。

众所周知,时代越久远,破坏就越严重,这就导致它能被发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就好比殷墟,能被发现是***,不被发现是正常。换言之,***设殷墟没被发现,现在学者要置疑的,不仅是夏代不存在,而且连商代也要置疑不存在。那么就出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一个朝代存在与否,是取决于地底下的藏品。

倘若如此,我们就会否定史料的价值,而且历史会变得十分乏味。所有的历史故事,都变成可以置疑了。史书上记载的每个***,我们都要从地下挖掘出相应的遗物才能证实吗?如此一来,历史就索然乏味了。

当然,对于历史,怀疑精神是必要的,但是要合理。在成千上万条夏朝历史记录面前,你要先证明这些全是伪造的,如果不能证明,就不能轻易否认。

第三,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夏朝有没有文字

这里,我要来探讨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夏朝有没有文字。

如果夏朝时没有文字,那么我们对史书的记录会怀疑。没有文字,口口相传,难免会变样。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就十分关键。

以史料所述,文字是黄帝时代发明的,这一点我们也未必能证明。但是在尧帝的时候,我敢断定文字是出现了。在《尚书》里保留一段帝尧时的天文纪录,这是非常关键的。

据《尧典》所记,春分日,朱雀七宿在黄昏星出现在正南方;夏至日,青龙七宿中的火星出现在正南方;秋分日,玄武七宿中的虚星出现在正南方;冬至时,白虎七宿中的昴星出现在正南方。

为什么这段天文纪录能证明当时已经有文字呢?

因为这段天文纪录,绝不可能伪造。

上古时的人认为二至(冬至,夏至)、二分点(春分,秋分)对应的星宿是固定不变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后世的天文学家在观测时,发现二至、二分日的星象实际上是不断变化的。起初天文学家们对此问题十分困惑,存而不论。直到公元四世纪时,晋朝天文学家虞喜,观测到冬至日已经偏离昴星宿五十多度,与《尧典》的“冬至日短星昴”的记录完全不同。由此,他大胆地提出存在“岁差”的理论,以天体为对照,冬至点每年都在西退(夏至,春分、秋分也如此),对应的天空中的星体就显得是东进了。

《尧典》的这个天文纪录,后来受到西方天文学家的重视,并以岁差理论反推帝尧时代的时间,得到的结果是大约公元前2200年。而这个结果,与中国历史的时间表是非常接近的。

这里可能有些读者会看不懂,我做个解释。为什么说不可能是后世的伪造呢?因为后世在相同时间点观测到的星象,与帝尧时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不懂得“岁差理论”的存在,就不可能正确描述出帝尧时代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日所对应的星象。实际上,大约到了19世纪,才能做到准确反推。

我说了这么一大通,要证明一点,帝尧时代就有文字了,如果没有文字,就无法纪录,单靠口头相传上千年,怎么可能呢?再说了,谁会一代代去背诵一次星象观测的结果呢?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夏代之前就有文字了,那么,关于夏朝历史的记录,你还会认为只是胡说八道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朝 历史发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朝 历史发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