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朝历史证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夏朝历史证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的夏朝有几百年历史,为什么找不到出土文物来证明它的存在?
夏朝是否存在,一直是中外历史学家争论的话题。外国历史学家一直以没有历史遗迹证明而不承认夏朝的存在,然而中国历史学家一直强调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夏朝。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有力证明了夏朝的存在。即前几年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它的宫殿遗迹在商朝的地层下面,说明在商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是存在的,二里头文化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夏朝的存在,把中国的文明史又向前推进了好多年。
二重证据法证明夏朝的存在?
那就是在19世纪的后期在河南省的殷墟发现了甲骨文为研究商朝的历史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王国维用自己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为夏朝的证明找到了新途径,他把出土的甲骨***和古代***密切结合起来做到了相互印证的效果,还在甲骨文中发现了商朝历代帝王的名字,然后把排名排起来和司马迁写的《史记·殷本纪》基本一致(毕竟以前人写的,有错别字的很正常),证明了商朝的事情完全可靠,也证明了《史记·夏本纪》的可靠性。
为什么说夏朝的问题是“中国考古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这是两个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
“哥德巴赫猜想”,我们这代人是从陈景润等的光辉事迹开始,知道了这个概念,那是“世界级难题”的代名词。要攻克它,得几代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只能是最大限度的迫近。
那么所谓夏朝(存在与否)的问题呢,在像甲骨文那样的当时的内证性文书出现之前,是个根本无解的问题。它仅见于其后千儿八百年后人的追忆当中,属古史传说范畴,既不能证真,也不能证伪,存疑而已。
在考古学上,夏王朝的存否问题则并非真问题,甚至可以说是近乎伪命题了。王国维老先生当年用“二重证据法”证明了殷商王朝的存在,证据的两头一是“纸上之材料”二是“地下之新材料”,请注意二者均为文字材料,前者是传世文献,后者是甲骨文。这是确认一个王朝真实存在的一道不可逾越或替代的门槛。遗憾的是这“二重证据法”后来被泛用滥用,“地下之新材料”被认为还包括没文字不会说话的文物,于是,没有实证基础的猜想(猜谜)大行其道,以至于今。
未来的哪一天,或许“地下之新材料”中又有内涵丰富的自证性文书出土,那本来无解的夏王朝问题,可能就会涣然冰释,不证自明或一证即明,从而结束半个多世纪以来沸沸扬扬兴师动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猜想。但那跟必须几代人前赴后继地戮力精进、刻苦钻研才能有所深入的“哥德巴赫猜想”问题有半***似之处吗,人们不禁要问。
这个比喻感觉太牵强了。首先我们说哥德巴赫猜想,说的是数学家哥德巴赫本人于1742年提出的一个理论猜测,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之后被世界数学家不断证明,目前最新成果是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于上世纪60年代证明了“1+2”,但是并不是最终结果“1+1”。可见,哥德巴赫的证明其实是一步步逼近结论的。
反观夏王朝的证明,这些年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也可以和文献中的夏朝一定印证。比如说二里头文化遗址的时间、地点,都和文献中的夏朝有一定重合之处;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形态和出土的文物,也明显是处于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早商文化中间的一个时期,这又和文献中的夏文化有一定相似。
但是,这不能说就逼近了结论,因为真正的结论并没有发现——文字证据。文字证据才是最关键甚至可以说唯一关键的证据。因为二里头遗址并没有发现文字,更没有发现“夏”的自称;在殷墟遗址也没有发现“夏”字,同样没有商灭夏的记录。所以二里头就算和文献中的夏朝多么相似,但它没说自己是夏朝,就很难说它就是夏朝。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朝历史证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朝历史证明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