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李永乐讲历史隋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李永乐讲历史隋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为什么图书馆里很多同学都很努力复习考研,但大部分人却考不上呢?

为什么图书馆里很多同学都很努力复习考研,但大部分人却考不上呢?

你好,请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李永乐讲历史隋朝-李永乐没讲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图书馆里很多同学看起来都很努力,起早贪黑,悬梁刺股,很是勤奋。但是,你如果去图书馆里面转一圈,就会发现,很多人都是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玩游戏的有之,聊天的有之,刷微博刷抖音的有之,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在认真学习的。

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勤奋”,有些人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消磨时间,欺骗自己“啊,我又学习了一天”而已,其实他们的学习效率非常低下,根本就没有进入考研应有的那种状态。

李永乐讲历史隋朝-李永乐没讲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然,从客观上说,随着考研人数的逐年增加,考研的难度显然也是水涨船高的。仅仅五年时间,全国的考研人数就翻了一番,超过了四百万人,这使得考研的战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也使得每一年都有很多人落榜。

事实上,考研能不能上岸,取决于明里暗里很多因素:学习的努力程度,个人的天资,目标学校的考研难度,甚至家庭的背景,运气的好坏等等。如果有人没有顺利上岸,那并不能一概而论的说是这个人本身的问题。

李永乐讲历史隋朝-李永乐没讲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比如说,去年(2020年)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为了留出招生指标招收调剂学生,给几乎所有的一志愿学生“中国文学”(811)科目都打了不及格,让成千上万的考生一年的努力付之东流。这些学生莫名其妙就成为了学校“招生策略”的牺牲品。遇到这样吃相极其难看的流氓招生单位,我们考生纯粹就是刀俎上的鱼肉,一点反抗余地都没有。因为这样的原因而没有上岸,只能说是运气太差了,不是这个考生本身的问题。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值得探讨。

的确,每年都有很多考研的同学很努力,通常去图书馆复习的同学,几乎每天都早早在图书馆门口排队等待开馆,一整天都泡在里面复习备考,直到晚上闭馆才离开,但很多人考研结果依然不理想,最终大部分人依然名落孙山。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3条原因。

1、全国整体考研难度不小。考研这事儿,和高考有差异。高考是考普通大学不难,难的是考名校;考研则是考上也不容易,考名校更难。

尤其是,这几年考研竞争越来越大,报考人数直线攀升,从2019年的285万,到20年的341万,再到今年超过400万(有人说今年报考人数是422万,但目前尚未有权威媒体发布确切数据,暂时存疑,但超过400万是基本可以确定的),从全国平均录取率来看,2020年的考研全国平均录取率大约25%,今年的录取率显然会低于这个数据,只有大约20%,也就是每5个考生只有1个能成功。

从宏观的角度,决定了大部分人考研不能成功。

2、报考目标不太合理,导致失利。这个目标,既包括目标学校,也包括目标专业。

从学校来看,由于就业竞争加剧,社会对名校越来越看重等因素,使得考研“扎堆”名校成为一种显然易见的现象,太多人考研把眼睛盯在了985、211名校身上,不少人罔顾自身实际情况和考研大环境的严峻,比较盲目地追逐名校,追逐相对于自身过高的目标,最终导致失利。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司空见惯。

常见的情况是,很多普通本科考生去冲击211甚至985,最终差距较大,导致失利;以及,不少211、985考生去冲击顶级211甚至一流985,最终因为竞争太大而失利。其实这些同学备考用功,本身实力并不差,其中部分人甚至实力很强,但因为目标不合理而失利。

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学弟,本科财经211,以清华五道口为目标,考了两次,都失利了。实际上,这位学弟本身实力很强,两次考研初试都接近400分,如果不是报考五道口,而是选择其他985、211,基本上第一次就可以成功。

从专业看,同样存在“扎堆”的问题。当前很多考生喜欢跨考,造成热门专业“扎堆”的现象。比如,经济类、法学类、管理类、计算机类、学科教育类等当前热门专业,报录比都很高,竞争很大,这种现象的结果,必然是绝大多数人会失利。

3、对考研本身理解不够,导致虽然备考努力,但成效并不很大。这个考研本身,既包括作为大型选拔性考试的实质,也包括考研对考生的内在要求

前者看,考研作为选拔性考试,优胜劣汰自然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准则,而这,对于个体而言,就主要体现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之间的报考者之间的竞争,所以,合理选择目标,选择合适的竞争群体,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以便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是考研成败的关键性要素之一。盲目追求名校和热门专业显然是不可取的。

后者看,考研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具有良好综合素养的考生,是考研对考生的内在要求。这个综合素养,不但体现在考试能力上,还体现在是否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良好的学科思维,以及是否具备一定的学术经历和基础等。只有这些方面组成的综合素养的强大,才容易成为考研的优胜者。

题主所说的那些天天努力在图书馆复习备考的同学,其实主要是提高考试的能力,这当然是必需的,但很多时候,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所以,很多人考研不能成功,也是难免的。

综上,在考研大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仅仅努力备考是不够的,要尽量提高自己的考研成功率,一定要注意合理选择目标,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而不只是做题能力),这样,才更有希望在竞争中胜出。

以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永乐讲历史隋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李永乐讲历史隋朝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