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怎样给孩子讲清三国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怎样给孩子讲清三国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家长如何指导11岁的孩子读《三国演义》?
  2. 如何评价三国历史上的吴国?

家长如何指导11岁的孩子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真正的价值在于几方面:一,政治 二,军事 三,谋略 四,情义。说到历史倒还真没什么价值,并且很容易对孩子对历史***的认识产生误导,将来把演义情节当作历史和人讲是会遭到笑话的。

怎样给孩子讲清三国历史-怎样给孩子讲清三国历史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何指导孩子端的看家长的想法了。但个人感觉应该多从情义方面下手,因为10岁左右的孩子对军事政治的理解不会很深刻,而太小接触谋略会让孩子变得阴沉。但这些都不是一定的,也要考虑孩子的性格品质。

孩子喜欢历史题材的作品很好,历史是最能让人受到教育的题材。非常推荐以后多让孩子接触历史题材的作品,尽量少接触情感和侠义方面的。对儿童的成长和长大后的思想都没什么好处。

怎样给孩子讲清三国历史-怎样给孩子讲清三国历史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上都是个人感觉。做不得准的,实际操作当然得看实际情况。如果孩子过于冷淡的话,多读读热情点的作品是有一定助益的。

如何评价三国历史上的吴国?

孙坚是东吴的开山鼻祖,这货得到汉朝玉玺后攒足了政治资本,聚拢东吴的经济和人力财富建立私人武装和地下***。

怎样给孩子讲清三国历史-怎样给孩子讲清三国历史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孙策是东吴实际建立者,这货平定了东吴7郡,基本划定了政治版图,建立了军政分立的***结构,并确定了积极扩张为主的战略方针,(曹操收复荆州刘表之前,孙策一直都在与刘表打仗,而且孙策本人也死于黄祖神箭;刘备得益州前,孙权也前前后后跟曹操打了10年的拉锯战),由此可见东吴***强烈的侵略性和政治野心。

孙权是东吴***的巩固者,这货接手之后,东吴逐渐进入孙家专权的阶段,周瑜死后鲁肃继任都督一职(相当于国防部长),而后有启用自己女婿陆逊当都督,由于孙权是庶出(他不是孙坚大老婆的孩子),所以,孙权死后的继任者在东吴孙家引发了非常激烈的家族竞争,并最终导致了逐渐没落的结果。

历史上吴国要从一下几点分析:

第一,国力。三国时江东开发程度低,财富和人口均无法与北方相比。一场战役的胜利或可取决于军队素养、指挥者能力等等,但国与国之间相持争胜,比拼的只能是国力,说穿了就是财富和人口。虽然孙吴下交州,求夷州,逼出山越训练成军,无奈江东底子实在太薄,没有数百年的开发和积淀,根本比不上北方。历史上江东之地,要历经五胡乱华、隋末大乱、五代十国,大量北人南迁并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加上南方历代割据***逐步开发,才终于在宋朝以后在人口、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上逐渐追上北方。

第二,地利。东吴有长江天堑,乱世之时吞并荆州,全据长江,则足以自守。但天堑从来只能用来割据和防守,若要进取则远远不够。所谓“北人善马,南人善船”实则是地利之映射。南方水系发达,吴国能够发挥水军优势,北方则道路通衢,利于骑兵。南方少马,尽管孙权大开脑洞,向辽东公孙家买马,但要大量繁殖饲养马匹、训练成规模的精骑,吴国没这个能力,因此也就没有了北上争霸的一大本钱。(《三国志》中周瑜、程普、韩当的传记里三人都有跟随孙策征讨江东有功“增兵两千,骑五十匹”的记载,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早期江东军马匹的匮乏。)

第三,名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曹丕得以代汉,行的是一本正经的“尧舜之事”。蜀汉打着“兴复汉室”的大旗,“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听着就激动人心。这两国,各有大义名分在手,而吴国却先天性的没有任何能够喊得响的口号,举得高的大旗(这也是孙权称帝最迟的原因之一)。于是我们只看到孙权时而结盟刘备,时而称臣曹丕。在乱世图存,这或许尚能成为灵活的优势,但欲一统天下,这就是严重的短板。千万不要小看大义(名分)的力量。例如赤壁之战前,曹操顶着大汉丞相的光环,荆州不战而降,孙吴势力中投降的声音也很响亮,因为在这些人看来:我本汉臣,归附曹丞相,理所应当啊!

第四,内斗。孙策短短数年内就扫平江东,手段迅捷猛烈,但同时也埋下隐患——“所诛皆英豪雄杰”,终于死于刺客之手。在他临终前,没有选择被认为性格与其更接近的三弟孙翊作为接班人,而选择了孙权,并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这段话代表了孙策治理江东基本政策的转变。当年他或许真的考虑过千里袭许以迎献帝(这样就有大义在手,解决前一个问题了)与天下争衡,但临终前他终于意识到孙氏在江东根基的浅薄以及面临的严重内患。于是孙权继位后,化了七八年时间,统合内部,巩固统治,理顺了和江东豪门的关系,而此时曹操也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孙吴势力北上扩张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到了孙权晚期,孙吴***完成了本土化,根基已稳,相对应的则是淮泗派凋零,本土豪门势力大兴,孙权为加强集权,开始了无休止的内斗...

后来的东晋***,遇到北方大乱,又有大义在手,也未能统一,有些地方与东吴差可比拟:创立之初,根本无力北上,首先要稳定内部,拉拢本土豪强,明确蛋糕该怎么分;等到内部稳定了,蛋糕也分好了,谁还有北上的动力?对于皇帝来说,出了恒温、刘裕这种“北伐功臣”,绝非社稷之福;对于诸豪门世家来说,守着自己分到的那块蛋糕才是最重要的,谁那么牛逼要北伐成功了一定会回来重新分蛋糕吃独食,大伙儿绝不能让他成功,一起扯他后腿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怎样给孩子讲清三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怎样给孩子讲清三国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