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朝历史***及大人物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夏朝历史***及大人物故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上古有名望的大人物都有哪些?
  2.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叔孙通?

上古有名望的大人物都有哪些?

上古时期有很多著名的人物,以下是一些较为著名的:

夏朝历史事件及大人物故事-夏朝事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 尧: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曾命羲和测定四时气候,制定历法,并把历法颁告天下,让人民按季节耕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姓姚,有虞氏,治都蒲阪,其号为有虞氏,故称虞舜。性至孝,尧帝经过多次考察,终于选定舜为其继承人。

夏朝历史事件及大人物故事-夏朝事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 禹: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夏后氏部落领袖。主要成就有:建立夏朝、治理洪水、划定***、开创夏朝。

4. 伊尹:商朝的丞相,被尊称为“元圣”,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华厨祖,中原菜系创始人。

夏朝历史事件及大人物故事-夏朝事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5.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姬发的弟弟,西周开国功臣,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6. 姜子牙:周朝的开国元勋,齐国的创始人,是“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

7. 赤***:广成子的师兄,在九仙山白云洞隐居修炼。

8. 周文王:姬昌,岐周的君主,聪明好学,以宽仁、慈善、好施著称。

9. 周武王:姬发,周文王的次子,西周的君主,谦恭仁德。

12. 召公姬奭:与周公旦、太公望齐名,合称“三公”,***周武王灭商。

13. 伯夷叔齐:孤竹国君二子伯夷和叔齐二人,不耻恶官场的权位争夺和名利追逐,拒绝出仕。

14. 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大禹为异性诸侯王 ,后被授权***舜帝当国相。

15. 箕子:纣王的叔父 ,因封国于箕地(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而得名“箕子”。

16. 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因封国于比地(今河北邢台),被称为“比干”。

17. 杜康: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被誉为中国白酒鼻祖。

18. 伏羲氏:中华民族历史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也是与女娲娘娘同是金佑江山社稷之正神。

19. 神农氏炎帝: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

20. 黄帝:华夏上古传说中造字的始祖 ,五氏之一,《五帝德》中第一帝,“黄帝就是元气”,中华文明祖先之一 。

21. 帝颛顼:华夏共祖之一。

22. 帝喾: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之一。

23. 帝尧:中国古代传说的圣贤帝王。

24. 帝舜: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25. 禹夏禹夏朝开国君主夏启的祖父。

以上只是部分上古名人,还有很多其他的杰出人物。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叔孙通?

叔孙通是秦朝博士,眼见秦朝不保,便逃离咸阳,先后追随项梁、楚怀王、项羽及刘邦。因此,他被很多儒生看不起,认为他是见风使舵的投机小人。叔孙通精通礼仪,善于荐才。高祖刘邦登基后,叔孙通召集天下儒生,结合古礼,制定了一套新的礼法,深得刘邦欢心。

叛逃秦朝

叔孙通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是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胡亥召集众儒生请教对策。叔孙通作为待诏博士,出现在这次讨论会上。秦博士,是皇帝的政策顾问人员,由博学大儒充任。

这次咨询会,大多的儒生说:“臣子聚众造反,不能原谅,皇帝应该发兵征讨。”胡亥听到这话“怒,作色”。很生气,脸色都变了。

叔孙通见状,发表了不同见解,他说:“你们说的都不对,现在天下归一,兵器都被销毁了。现在上有圣明之君,下有严明法令,天下***奉公守法,哪有什么造反的?只不过一些强盗罢了,不足挂齿!”

胡亥一听大喜,把所有说“造反”的儒生全部逮捕下狱,说“盗贼作乱”的,全部放回家,独独赏了叔孙通二十匹绢,一套新衣服,还由待诏博士提拔为博士。

叔孙通睁着眼睛说瞎话,却大受胡亥嘉奖,众人很不服气,叔孙通也不跟他们废话,散朝后,赶紧收拾家当,逃离咸阳。

叔孙通为什么说瞎话?他已经从胡亥的表情中读懂了他的心思:胡亥此时就是一头,把脑袋扎进沙堆里的鸵鸟,以自欺欺人的方式自我安慰。这样的庸主已经没得救了,相反,谁救他谁就是在找死。叔孙通人生的信条就是,“君子不立围墙下”,事可为则为,事不可为则隐,绝不做昏君的陪葬品!

换主如换衣

叔孙通逃离咸阳后,回到家乡薛县(今山东滕州附近),此时薛县已经被义军占领。不久楚军首领项梁来到薛县,叔孙通就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后,他有投奔项梁名字上的主子楚怀王。

大概看到楚怀王只不过是个傀儡,成不了大事,他又投靠了项羽。高祖二年,刘邦趁项羽陷于齐地作战的空隙,偷袭打下彭城,叔孙通此时刚好在彭城,成了刘邦的俘虏。于是叔孙通直接投降了刘邦。

刘邦就是叔孙通最后一位主人。如果说吕布是“三姓家奴”,叔孙通至少投靠了五位主人。难怪刘邦登基后,叔孙通到曲阜请儒生出山,就有人讽刺他:“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叔孙通真的是以谄媚讨富贵,没有道德底线的小人吗?他自己对此有一个回应:“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你们都是不懂得变通的腐儒!也就是说,叔孙通绝不是一个死守仁义道德的人,他更看重随着时势的变化,选择更有利于发挥他个人价值的主人,绝不认可忠于某一个主子的愚忠行为。

他的这个价值观,跟后来五代十国时期,“不倒翁”宰相冯道非常相似。其实,儒家思想的鼻祖孔子就说过:“邦有道则现,邦无道则隐。”孔子本人也是不赞成,对无道昏君的愚忠的。

厘定汉礼

提到叔孙通,就不由自主地想看看他的帽子里,有没有刘邦的尿渍。不知道是因为刘邦也鄙视叔孙通的朝三暮四,还是真的看不起儒生,总之,叔孙通在刘邦这里没少受侮辱,最过分的就是往叔孙通的帽子里尿尿。

叔孙通也怪,胡亥的赏赐留不住他,刘邦的粗野反而让他死心塌地,即便兵败逃窜,叔孙通也一直跟着他。

刘邦最反感儒生的“礼”,认为那东西就是吃饱撑着的玩意,酸腐无用。直到每次宴会时,那些比他还要粗鲁的将军们,搂着他的肩膀没大没小,没卑没尊,弄得比梁山聚义厅还要乱,刘邦才感觉到,自己的这个皇帝太没尊严了,跟山大王没啥区别。

他这时才想到了叔孙通,给他下了个指示,弄个简单易行的礼法,管束管束这帮猴崽子。

叔孙通飘零半辈子,终于用上自己的专业特长了。他召来自己的***门徒,又去曲阜召来一些懂古礼的老儒生,一百多人,查阅古籍,不停演练,一个多月后,第一套汉礼成型。

高祖七年,借着长乐宫建成的典礼,叔孙通的礼仪第一次被正式使用。整个过程庄严肃穆,“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高高在上的刘邦欣喜若狂,他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值得注意的是,叔孙通的汉礼,没有完全因循古礼,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古礼做了很多删减或增加。他的这一行为,遭到了很多当世大儒的反对,说他糟蹋了古礼。叔孙通的回复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各代礼法多有变通,礼法应该符合时代要求,不应该亘古不变。

这就是叔孙通不同于一般儒生的地方,他不迂腐,善于因时因势而变。还有一件事,也能体现他的这个特点。叔孙通在楚汉战争期间,经常向刘邦推荐一些好战的地痞流氓,却从来不推荐自己的***,弄得***们很生气。叔孙通说:现在汉王需要的是能打仗的,你们行吗?还没到用你们的时候。等到给刘邦厘定汉礼时,他大量推荐***入仕,***们这才深深佩服老师的高明。

从以上信息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叔孙通跟后世,固守死板仁义道德的儒生完全格格不入,他的眼界和境界显然更高一筹。同时,叔孙通非常懂得与时俱进,不拘泥于陈规旧习,研究的专业很“古板”,但人却是一个很“时髦”的现代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朝历史***及大人物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朝历史***及大人物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