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勉县三国历史知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勉县三国历史知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勉县城是那一年由老城搬下来的?
  2. 三国时期沔阳属于今天哪儿?
  3. 三国中的汉中指哪里?
  4. 当时三国出川的三条路是哪三条路?

勉县城是那一年由老城搬下来的?

勉县马超墓位于武侯镇继光村,与***相距约1公里。

勉县三国历史知识-三国时期的勉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前些年曾作为马公祠小学。  马超是三国时蜀国的五虎上将之一,位列关羽、张飞之后,武艺高强,又有称“金吕布,银马超”,于是人称“三国英雄数马超”。  据志书《关中胜迹图志》《关中陵墓志》及三国文化研究专家郭清华所编《诸葛亮年谱》记载: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升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镇守阳平关(即现勉县老城)。公元222年47岁病逝并安葬在此。  公元227年,诸葛亮上表北伐曹魏,经马超墓,令其弟马岱挂孝,亮亲诣墓致祭,激励三军将士化悲痛为力量。刘备称赞马超:“信著北土,威武并照”,诸葛亮评价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   20世纪90年代之前,墓地被周围的庄稼地蚕食,一土堆而已。现在马超墓、祠占地20余亩,被汉惠渠隔为两院,墓北祠南,有桥连结。墓为仿汉制覆斗型,周长90米,冢高8米。有墓碑二通,一在墓前,一在祠前108国道旁,内容皆同,上刻隶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为清乾隆(1776)年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沉所书。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冯玉祥将军在马超祠前竖碑一通,上书曰:“千古英名基事汉,一篇遗疏痛仇曹。”   马超墓祠、***、古阳平关、诸葛读书台,隔汉江河与定军山下武侯墓构成一组三国文化遗存,丰富了汉中三国文化遗迹的内容。

三国时期沔阳属于今天哪儿?

沔阳——今陕西省勉县旧州铺。

三国时的沔阳只有一处,它就在汉中的附近,也就是今天陕西省的勉县城东一点的位置。当时的沔阳又名“汉城”。汉中郡郡治所在地的南郑,就位于沔阳东南方向不到100里的位置;阳平关则在度沔阳的西面约30多里处

勉县三国历史知识-三国时期的勉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国中的汉中指哪里?

三国中的汉中就是如今的汉中地区,位于陕西省的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为汉中平原。瞎区内有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留坝县、勉县、佛坪县、略阳县、宁强县、西乡县、镇巴县、洋县2区9县。也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三国演义中的“汉中” 是今天的陕西省汉中市。

勉县三国历史知识-三国时期的勉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南郑、梁州、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当时三国出川的三条路是哪三条路?

三国当时出川的三条路是金牛道、子午道、连云道。

金牛道又叫蜀栈,金牛道是古代川陕的交通干线,此道川北广元到陕南宁强一段十分险峻。诗人李白赞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指的这一段。

金牛道的开辟时间或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名源于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传说。所以也被称为石牛道,又称南线道或蜀栈。全长约600公里。

金牛道从成都出发,经德阳罗江县、绵阳梓潼县,至广元剑阁县,过剑门关至昭化,渡嘉陵江,经广元朝天区往东北方向至陕西宁强县,再经勉县到达汉中。

子午道从今西安市开始向正南,沿子午谷入山后不久,即转入淬水河谷,溯谷而上,翻越秦岭,稍折西南,经洵河上游,南过腰竹岭,顺池河到汉江北岸的池河镇附近,又陡转西北,大致沿汉江北岸,经石泉县,绕黄金峡西到洋县,再西到汉中。

子午道的得名,是因为子午谷和长安南行的一段道路都为南北方向———古人以“子”为正北,以“午”为正南。子午道的历史比荔枝道要早,有研究认为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开通。

子午道最早见诸文字始于刘邦。公元前207年,汉高祖刘邦于“鸿门宴”后,被迫由霸上去南郑就汉王位时,走的即是子午道。

连云道从陕西宝鸡向南,到达凤县凤州镇后折向东南,越柴关岭进入汉中留坝县,再经勉县到达汉中。全长约235公里。

连云道颇为取巧,北段借用故道(陈仓道)的一部分,南段则沿用褒斜道的路段。这样它既排除了褒斜道的途程险峡,又避免了故道的回曲绕折,既利用了故道的缓冲开阔,又利用了褒斜道的捷足先登。因而,自北魏新开凿此道以后,连云道上一直是畅通无阻。

直至1935年前,连云道一直是川陕官道。当时的过往行旅、客商、成群结队的骆驼队、上百的马帮,来来往往,一片热闹景象。1936年,川陕(宝汉)公路通车,连云道便废弃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勉县三国历史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勉县三国历史知识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