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高中历史夏朝官制的特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高中历史夏朝官制的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中国夏朝的官衔都有什么★★★?
  2. 三公九卿制的本质特征?
  3. 太史是什么官职?

★★★中国夏朝的官衔都有什么★★★?

夏商时期国家规模比较小,机构也简单,没有明确的职务分工。

高中历史夏朝官制的特点-夏朝的官制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君主称为“后”或“王”。在王以下权力最大的是“史”,也称为“巫”。他们是上帝与人间的沟通者,上帝的旨意由他们传达给君主,再由君主来执行。甲骨文中很多都是进行这种行为的纪录。夏朝的职官如羲和(主管历法)、大理(主管诉讼)等都是由巫史担任的。巫史的职务一般是世袭的。此外,王的亲属子女也经常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但是大都没有明确的职务名称。商朝开始有成型的朝廷和百官,与王一起构成完整的国家***。商朝的官职大致以宗教官员为主。周启商制,形成了完整的官职制度。从《周礼》可知有辅佐周王进行统治的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以及位于三公下的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六卿。在周朝,宗教官员的权力和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在六卿之外,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官来分理庶务。商朝和周朝都施行世卿世禄制度(又称世卿制度),就是说从王开始,诸侯以及各级官吏都是世袭的,这与西方中世纪的情形是一样的。这一时期的国君还有一些管理家务的奴仆,称为臣、宰等。他们本来是一些奴隶,由于得到君主的宠信,有时也参与一些政事。

三公九卿制的本质特征?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1、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高中历史夏朝官制的特点-夏朝的官制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

3、丞相位高权重

高中历史夏朝官制的特点-夏朝的官制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新的较完备的官僚制度。

三公九卿的意义

1、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

2、主要是纵向集权、横向制约,即一方面逐步限制和缩小丞相权力,直至废除丞相。

3、逐步强化监督检查体制,完善制约机制。

4、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太史是什么官职?

太史,官职名,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隋改称太史监,唐改称太史局,肃宗时又改为司天台,五代同。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辽称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元代改称为太史院,与司天监并立,但推步测算之事都归太史院,司天监仅余空名。明、清两代,均称钦天监;至于修史之事则归于翰林院,所以对翰林亦有“太史”之称。

在夏商周时为记录历史和历法的官员,是太史寮的长官,掌文书起草、诸候卿大夫策命、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汉书·光武纪》注:“史官之长也。”是***中很重要的一名官员。后来职位渐低,秦朝称太史令,汉朝属太常,掌天文历法。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因此又称翰林为太史。 司马迁的官职即为太史,在《史记》中的作者评述多以“太史公曰”的句子起始,所以太史一词有时也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如:唐朝的柳宗元《柳河东集》:“参之太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中历史夏朝官制的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中历史夏朝官制的特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