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国历史怎么流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三国历史怎么流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国志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三国志》是正史,在我国每个朝代都会编写上个朝代的史书,会一直流传下去。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国别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三国演义的哪两件事广为流传?
成语: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成语: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成语: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第一件事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第二件事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在《三国演义》中演绎:三国时期,东吴的大将黄盖受命诈降到曹操的军营,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盖一顿,让黄盖***装气愤而投敌。庞统劝曹操将战船连在一块,给周瑜利用火攻创造条件,最终孙刘联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为什么三国在历史上会这么出名?
个人以为三国在历史上比较有名主要有军事、政治、文学、人物、典故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军事方面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经典战役,其他小战役有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藤甲兵、白马坡之站等等更是数不胜数。
政治方面,曹操以“挟天子”而令诸侯,占尽天时。江东孙权拒守江东占尽地利。刘备自喻大汉正统,怀柔百姓而占尽人和。天时、地利、人和,曹魏、孙吴、蜀汉各有所长,使得三国之间演绎出无尽的脍炙人口的故事。
文学方面,曹操、曹丕、曹植并称建安三曹,留下诸多名句诗篇,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等等。诸葛亮留下了前后出师表等等。
人物方面,三国时期人物人才倍出,比较著名的,曹操有五子良将等等,孙权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等,刘备有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等等。
三国时期的典故更是数不胜数,有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华容道、捉放曹、长坂坡等等。
所以说三国时期在历史中比较有名是实至名归。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历史怎么流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国历史怎么流传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