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国历史历史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三国历史历史故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三国的典故和诗句?
  2. 三国演义中的16个故事内容?
  3. 三国历史典故?
  4. 三国演义著名故事及相关人物?
  5. 大家知道三国时期有什么感人的小故事吗?

三国的典故和诗句?

赤壁之战 三顾茅庐 暗度陈仓 草船借箭 初出茅庐
羽扇纶巾 鼎足三分 乌合之众 缓兵之计 虚张声势
割须弃袍 无事生非 空城计 舌战群儒 步步为营
望梅止渴 冢中枯骨 锦囊妙计 死不瞑目 借刀***
过五关斩六将 身在曹营心在汉 挥泪斩马谡
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演义诗词
《三国演义》篇首词(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历史历史故事-三国历史历史故事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宋]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历史历史故事-三国历史历史故事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2、[明] 浦源《送人之荆门》

三国历史历史故事-三国历史历史故事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3、[宋] 罗烨《***引子》

原文选段:

两京中乱生王莽,三国争雄魏蜀吴。

4、[明] 张楷《金陵怀古》

原文选段:

莫言三国士,犹胜六朝臣。

5、[明] 吴宽《题赤壁图》

原文选段:

当今四海为一家,三国争雄真可嗟。

三国演义中的16个故事内容?

《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深受中国人喜爱,书中许多经典故事耳熟能详,著名故事主要有以下16个:

桃园三结义

煮酒论英雄

官渡之战;

温酒斩华雄;

过五关斩六将;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关云长屯土山约三事

舌战群儒

战长沙

收老将黄忠

三顾茅庐

借东风

草船借箭

赤壁大战

三英战吕布

吕布戏貂蝉

三国历史典故?

1、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的***,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

  2、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与刘备、张飞失散,后来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城市),立斩曹操六员大将。

  3、单骑救主: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连杀50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三国演义著名故事及相关人物?

火烧赤壁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庞统***意投奔曹操,提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打黄盖,后者***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一起,死伤无数,魏军逃跑。

相关人物:曹操,孔明,周瑜,黄盖。

大家知道三国时期有什么感人的小故事吗?

看到这提问,散发弄舟拔动大脑中熟读过三国的细胞群,展开搜索。率先入脑的竟是刘备吃过人肉那一章节。这一章或许在年少时读演义,就严重震彻过心房,至今留痕。确切的说已超脱感人的慨念了,有瘮人的成分了。

《三国演义》第19回: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有一小段说的是吕布依附徐州的刘备,反客为主,打败击散刘备。刘备落荒而逃,欲往许都投奔曹操。路上饥饿,到一村中遇到一叫刘安的猎户。刘安感其亲民,招待刘备,却没有肉,竟杀了自己老婆取肉为肴,还对刘备诈称是狼肉。天明刘备上路,发现厨房有一妇人尸体,才知吃了人肉,不胜伤感上路。

原文:

演义虽是文学作品,但罗贯中在写此书时,参考翻阅了大量史籍、评话。这一段未必空穴来风,想是罗贯中于哪本史料散传中搜得。因为在古代类似割肉待客的小文,这个不是个例。某种程度代表了古人一种道德价值观的偏差。

想来古人的价值观或许看了,会有感动刘安之义,多有点赞。但日新月异,现代人看了定会瞠目,咬牙之余,莫说感人了,拍案撕书的心,怕是都有。这从另一方面说,儒家等旧文化观念,有优良处传承之外,也有糟粕所在。有些观点甚至在泱泱社会发展大潮中走向了现今观念的对立面。刘安杀妻待客,书中想表达的是什么?表达刘备仁政,民之备敬?还是待客要诚,赤心一颗?它透出的只能是古人慕虚颜面、男尊女卑的腐朽思想。

古人对冥冥万象认知有限,以不变的所谓道德思维,去框定日夕万变的时间长河,肯定是削足适履,是错误的。古时优良的道德理念,今人当多传承。糟粕之处,当认真看清,或纠正或掘弃。

倘若罗贯中穿越而活,再修三国,定也会因时而删除此小节。而今人再版《三国演义》,实应把这一小段剔除。因为它给人的感觉,不再有一丝感人,而是更多的气郁。

古人也挺可逗,一方面讲孝义为重,母亲至爱,一方面又传播妻子如衣服,女人难养。同为女人,同为人母,境却不同。古之某些理念,到底是为天下人民着想的,还是为封建君权纲常服务的,怕他们这家那家的诸子,自己也眯眯瞪瞪说不清吧?!

刘安杀妻,一点也不感人。或许感动过旧时腐朽的人。回答有些偏离提问,权当借占一角,当反面教材一用吧。

找补一个真感人的小节吧。《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记载,东平名士毕谌,深为曹操赏识,曹操做兖州牧时,毕为别驾。张邈与吕布联合,与曹操作战,在东平***了毕谌的母亲、妻子、弟弟、儿女。曹操知道后,辞退毕谌,让他去投奔张邀看望家人。毕谌大为感动,跪谢而去。后来,曹操攻破吕布,捉到了毕谌。曹操没有计较顾虑什么,还说:“作为人能孝顺他的亲人,不也会忠于君主的吗!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仍是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的国相。

真实中的曹操是大智慧、大胸怀的,绝不是演义评话中描写的心狡腹奸之人那样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历史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国历史历史故事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