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券商中国
作者:马静
2023年上半年,投资中信证券获得的收益,已超过越秀资本归母净利润的50%。
3月11日,中信证券原本将迎来9.31亿股限售股解禁。不过,限售股持有方越秀资本及全资子公司广州越秀资本放弃了本次***离场的机会。不仅如此,越秀资本还持续从H股买入中信证券。
越秀资本为何对中信证券“情有独钟”?
缘何自愿延长限售股锁定期?
越秀资本是国内首个地方金控上市平台,目前控股越秀租赁、广州资产、越秀产业基金、越秀产业投资、广州期货、越秀担保、越秀金科等多个金融业务平台。
越秀资本和中信证券的渊源起于2019年,当时中信证券欲并购前者旗下的广州证券。2020年3月,中信证券向越秀资本及广州越秀资本定向发行了8.1亿股A股股票,作为购买广州证券100%股权的对价。交易完成后,越秀资本成为中信证券第二大股东。
彼时,越秀资本及广州越秀资本承诺,该部分A股股票及其后由于中信证券派息、送股、配股等原因增持的中信证券股票,自本次发行结束之日48个月内不进行转让。2022年2月,越秀资本及广州越秀资本参与中信证券A股配股新增取得1.21亿股A股股票,与原股份执行同样的限售期。
3月11日是限售股解禁的日子。不过,根据中信证券公告,基于对中信证券持续发展的信心和价值的认可,持有中信证券股票能给越秀资本带来稳定收益,以及为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维护广大公众投资者利益,越秀资本董事会决议延长越秀资本及广州越秀资本所持有中信证券9.31亿股A股股票限售期6个月,截至2024年9月10日届满。
持续买入H股,巩固股东位置
其实,自从进入中信证券股东序列,越秀资本就对其二股东位置非常重视。对此,越秀资本***的公司大事记用了两个词:维持和巩固。
大事记提到,2021年,越秀资本合计出资15亿元增持中信证券股权,持股比例达7.09%,维持第二大股东地位。2022年,越秀资本合计出资41.67亿元参与中信证券配股与增持,持股比例升至8.14%,巩固二股东地位。
以上述数据计算,越秀资本2021年和2022年为“捍卫”其中信证券二股东的位置已经耗资56.67亿元。进入2023年,越秀资本也没有停下“买买买”中信证券的脚步。
越秀资本2023年半年报提到,报告期内持续增持中信证券H股,公司直接、间接合计持有中信证券12.87亿股股份,占中信证券总股本的8.68%。根据越秀资本大事记里提到的数据推算,仅2023年上半年,越秀资本增持了中信证券约0.54%股权。
上市券商H股一直存在折价现象,这或许是越秀资本不买A股更偏爱H股的原因。以3月11日收盘价计算,中信证券A股报收21.19元/每股,H股为14.48港元/每股,A股溢价37.19%,显然买中信证券的H股要便宜得多。
据中信证券最新披露,截至2024年2月27日,越秀资本及子公司已合计持有中信证券3.94亿股H股股票,占中信证券总股本的2.66%。该部分H股股票不受前述限售承诺影响,为无限售条件流通股。
投资三年多斩获收益超20亿元
其实,早在持有中信证券股份后,越秀资本就表示,其业务布局是“不良资产管理、融资租赁、投资管理+战略投资中信证券”的“3+1”核心产业结构。
那越秀资本持有中信证券股权这几年,究竟赚了多少钱?
据越秀资本近年财报,2023年上半年,持有中信证券股票以权益法核算,确认投资收益9.24亿元;2022年确认投资收益4.53亿元;2021年为1.52亿元;2020年为7.62亿元。以此计算,越秀资本投资中信证券近几年共获利22.91亿元。
以2023年上半年数据看,越秀资本实现归母净利润14.63亿元,而投资中信证券获得的收益堪比“半壁江山”。
作为“券业一哥”,中信证券近年业绩表现稳定,不过2023年出现微降。最新的业绩预告显示,2023年实现营收600.47亿元,同比下滑7.77%;归母净利润为196.86亿元,同比下滑7.65%;基本每股收益为1.29元,同比下滑9.15%。
今年1月,中信证券也获得了大股东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增持,持股比例从18.45%增加至19.46%。
从整个行业看,不仅是中信证券,2024年以来,西部证券和广发证券也获得股东增持。
西部证券在2月4日公告称,截至公告日,控股股东陕投集团已累计增持0.33%股权,约耗资1亿元。广发证券1月19日公告称,股东吉林敖东增持208.66万股H股。
而关于券业后市行情,机构多持乐观态度。东兴证券非银分析师刘嘉玮在3月11日发布的研报中称,两会后仍是重要政策窗口期,建议继续关注证券板块。
他提到,预计近期将有更多规范各类参与主体行为,维护资本市场稳定,促进投资者信心回暖的相关政策出炉,涉及面的宽度和广度或超预期,后续加快节奏落地实施亦可期待。整体上看,在更为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支持下,配合各类优化资本市场运行的政策落地,“政策—市场—投资者”间的正循环有望加快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