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明朝莱州大嵩卫历史,以及明朝莱州大嵩卫历史地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文登营的历史
1、营西 明初,毛姓于文登营之西,临沟居住,称毛家沟。清末,王姓众,改称营西王家,简称营西。109户。教场东 南宋末,李姓来建李家屯。明初,村西为文登营教练场,遂易今名。窑沟属该村。223户。
2、明宣德二年(1427年),为防御倭寇,建文登营于文城西关,以节制成山、靖海、威海三卫。宣德十年(1435年)迁入此地,文登营名由此而来。营筑土墙长约3华里,高8尺,设东、南、西3门,土城早圮,1950年后只存南门。
3、教场东村。根据查询百度地图得知,文登营镇公益性陵园位于威海市文登区文登营镇教场东村,始建于1***4年,为纪念在孟良崮战役、蒙阴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
4、为弥补这一欠缺,1427年,又于文登城设立文登营,驻马步兵1000余人,以便与各卫策应。文登营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东部沿海最高军事机关所在地。文登营的职官“把总”“指挥”大多是将军级,授“护国大将军”衔,有的官至二品。
鳌山卫的人文历史
1、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魏国公徐辉祖派指挥佥事廉高来此建筑卫城,并以附近的鳌山命名,建卫后对防备倭寇侵扰发挥了重要作用。清雍正十二年(1734)撤卫划归即墨。鳌山卫东濒黄海,北临王村半岛,西接胶潍平原,南依崂山。
2、公元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明朝***派员于县城东20余公里处边海筑城设防,1402年(明建文四年)设鳌山卫。据资料记载:“因僻处海隅,山脉蜿蜒来自西,十字街之东西南北有天然石磊数处,其形如鳌,遂以鳌山名卫。
3、明建文四年(1402年),设鳌山卫,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和浮山备御千户所。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鳌山卫属地归并即墨县。民国时期为即墨县第二区。1945年即东县人民***设鳌山区,1946年8月,同汤泉区合并为汤鳌区。
4、根据相关资料,即墨鳌山卫是明朝时期为防御倭寇而设立的卫所,位于青岛市东北,距离即墨市东20公里。鬼城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人口凋零、建筑空置的城市,而即墨鳌山卫并不符合这个定义。
5、鳌山卫街道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如地方戏、曲艺、书法、绘画、雕刻、剪纸等都各具特色,特别是院上村的海底玉雕尤为有名。新中国建立后群众文化日益繁荣。
明末清初时候的九卫十八所都是指的哪些地方?
大嵩卫分辖海阳所、大山所,靖海卫分辖宁津所,成山卫分辖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威海卫分辖金山左所、奇山所,隶登州府;灵山卫分辖夏河寨前所、王徐寨前所,鳌山卫分辖雄崖所、浮山所,隶莱州府。
雄崖所:抗倭堡垒 雄崖所位于即墨市丰城镇北约7公里,以其东北隅白马岛上的一处雄伟断崖而得名。其地东瞰大海,西扼群峰,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建所于此。
故在沿海设置了十八个卫所,其分别是安东卫、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灵山卫、鳌山卫、镇海卫等。
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武功中卫、武功左卫、武功右卫、永清左卫、永清右卫。明代的军制,继承发展了唐、宋、元三朝的兵制特点,建立了卫所制。
五军都督府所属卫所既有在京的也有在外各省的,其中左军都督府在京管辖:留守左卫、镇南卫、骁骑右卫、龙虎卫、沈阳左卫、沈阳右卫六卫。
天上二十八宿在地上的分野如下: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兖州、豫州、幽州。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扬州、青州、并州。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徐州、冀州、益州。
关于明朝莱州大嵩卫历史和明朝莱州大嵩卫历史地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