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明朝大嵩卫历史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大嵩所城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文登营的历史
营西 明初,毛姓于文登营之西,临沟居住,称毛家沟。清末,王姓众,改称营西王家,简称营西。109户。教场东 南宋末,李姓来建李家屯。明初,村西为文登营教练场,遂易今名。窑沟属该村。223户。
明宣德二年(1427年),为防御倭寇,建文登营于文城西关,以节制成山、靖海、威海三卫。宣德十年(1435年)迁入此地,文登营名由此而来。营筑土墙长约3华里,高8尺,设东、南、西3门,土城早圮,1950年后只存南门。
到明永乐年间,在山东沿海设营,做为都指挥使司和卫的中间军事指挥机构。山东共设三个营:一是即墨营(即墨),二是文登营(文登),三是登州营(蓬莱)。
明永乐年间,在山东沿海设营,做为都指挥使司和卫的中间军事指挥机构。山东共设三个营:一是即墨营(即墨),二是文登营(文 登),三是登州营(蓬莱)。
宣德二年(1427年)设文登营。成化年间(1465~1487年)又设百尺崖、寻山、海阳三守御千户所。卫、所皆隶属山东都指挥使司。清代境内为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地,设文登、荣成二县。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兵由辽东海道攻入,破宁海州。
明清时期沿海24卫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山东设立宁海卫(牟平)、莱州卫、登州卫(蓬莱)、青州卫四个卫。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又在山东沿海增设七个卫,并派魏国公徐辉祖来山东督建。
不止24卫,最多达到58卫。明代初年,沿海卫所不多。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浙江沿海大部分卫所陆续建立。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福建大部分卫所也相继建立。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广东沿海又建立了大批卫所。
平海卫——在福建莆田县九十里,今隶属莆田市秀屿区。
镇海卫古城 位于福建漳州龙海市隆教乡镇海村,南太武山麓鸿江之滨,是明代闻名遐迩的福建沿海抗倭御敌的重要卫指挥所之一,与威海卫、济南卫、天津卫并称为「 ”明代四大古卫城”。
三十九年,针对明军兵器装备种类繁多、沿海地形多沮泽、倭寇小股分散的特点,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12人为1队,长短兵器迭用,刺卫兼顾,因敌因地变换阵形,屡败倭寇。
明朝设立的卫所历史
1、明代都司卫所的任务,对外具有防止侵略,巩固边防,对内则是镇压国内叛乱,维护统治的工具。留守司只掌管中都和兴都两个皇陵的守御防护任务。自卫指挥使以下的官职大多为世袭制,卫所士卒也大多为父子相继。
2、卫所制度又称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卫所制度历史沿革设立及军户制度 长城沿线的卫所制,元朝户部尚书张昶最早提出卫所。
3、从搜集到的资料得知,明朝定鼎之后,因倭寇窜扰,遂在沿海各军事要地设置卫所,计有防海卫与防运卫十九处。十九处卫里有两个“四大卫”的说法,一说是“北方四大卫”,一说是“明代四大卫”。
4、明代的卫生所制度及设立灵山卫生所的原因卫所制度是明代一项重要的军事制度,在军事防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灵山卫是山东沿海的一支重要卫队。它的建立是明代禁卫制度的产物,是当时山东海防的需要,也是其在山东沿海的特殊地位。
5、是刘基,明代的兵制称为卫所兵制。太祖洪武元年(西元1368年)***太史令刘基言,以唐府兵制为蓝本,立军卫法。卫所制度是明朝的一种军制。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
海阳的历史沿革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批准裁大嵩卫设海阳县,西以莱阳县三驾山为界,西北以莱阳县平兰社为界,北以栖霞县水头村为界,东以宁海州崮山为界。将莱阳县行村、林寺、嵩山三乡及宁海州乳山乡和普济、兴善两社归并海阳。
年5月,隶属文登专署。1956年,隶属莱阳专署。1958年10月,隶属烟台专署(后改称烟台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属烟台市。1996年4月29日,撤销海阳县,设立省辖县级海阳市,由烟台市代管。
年。建置沿革 西周属莱国。东周属齐国。海阳万米金滩 海阳万米金滩 秦代属齐郡腄县。西汉属青州琅琊郡长广县、东莱郡昌阳县,长广县治设于今发城,昌阳县治设于今庶村。东汉属青州长广郡长广县、东莱郡昌阳县。
区划沿革 海阳镇 1953年建海阳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镇。
关于明朝大嵩卫历史和大嵩所城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